顧遇的意思、顧遇的詳細解釋
顧遇的解釋
謂被賞識而受到優遇。《後漢書·李固傳》:“ 固 狂夫下愚,不達大體,竊感古人一飯之報,況受顧遇而容不盡乎!” 唐 韓愈 《與鳳翔邢尚書書》:“是豈負大丈夫平生之志願哉,豈負明天子非常之顧遇哉!” 宋 範公偁 《過庭錄》:“見其淳厚,頗加顧遇。”
詞語分解
- 顧的解釋 顧 (顧) ù 回頭看,泛指看:顧眄。顧名思義。回顧。 照管,注意:顧及。顧忌。顧慮。顧念。顧恤。顧全。顧問。顧惜。兼顧。 商店或服務行業稱來買貨物或要求服務的:顧客。惠顧。主顧。 拜訪:三顧茅廬。
- 遇的解釋 遇 ù 相逢,會面,碰到:遇到。遇見。遇事。奇遇。遭遇。境遇。 機會:機遇。際遇。知遇。 對待,款待:待遇。冷遇。 姓。 逢遭 筆畫數:; 部首:辶;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顧遇"是一個文言色彩較濃的詞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主要出現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其核心含義指受到他人的賞識、看重和優待。根據權威漢語辭書的解釋,其詳細意思可歸納如下:
-
知遇;賞識與厚待:
- 這是"顧遇"最主要的含義。指上級、尊長或他人對自己才能的賞識、信任和特别的關照與優待。它強調的是一種因賞識而給予的重視和機會。
-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辭源》(商務印書館)。
- 例證:
- 《後漢書·李固傳》:"固狂夫下愚,不達大體,竊感古人一飯之報,況受顧遇而容不盡乎!"(李固自謙為愚鈍之人,感激受到賞識重用,怎能不竭盡全力報答。)
- 《晉書·周顗傳》:"顗曰:‘吾備位大臣,朝廷喪敗,甯可複草間求活,外投胡越邪!’俄而被收,經太廟,大言詈賊不絕,祈速殺敦。語未終,收人以戟傷其口,血流至踵,顔色不變,容止自若,觀者皆為流涕。遂遇害,時年五十四。敦使缪坦籍顗家,收得素簏數枚,盛故絮而已,酒五甕,米數石,在位者服其清約。敦聞之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參軍呂猗昔為台郎,有刀筆才,性尤奸谄,敦信愛之。至是,說敦曰:‘顗、若思皆有高名,足以惑衆,近者之言,曾無愧色。公不除之,恐有再舉之患。’敦以為然,又問王導曰:‘周、戴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顗之死也,敦忌其名望,加以‘扇動群小’之罪。敦參軍呂猗有刀筆才,性奸谄,敦信愛之。猗說敦曰:‘顗、若思皆有高名,足以惑衆,近者之言,曾無愧色。公不除之,恐有再舉之患。’敦以為然,遂害之。敦嘗從容謂顗曰:‘伯仁,卿才足稱尚書令,更無第二人。’顗正色曰:‘天下之事,豈一人所能獨了!明公何不廣求俊彥,共濟艱難?’敦默然。顗嘗與導書曰:‘足下欲如周顗之遇漢高乎?’導不答。及顗遇害,導乃見顗書,歎曰:‘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其中雖未直接出現"顧遇",但周顗與王導、王敦的關系體現了複雜的"顧遇"與背叛背景)。
- 唐代韓愈《與汝州盧郎中論薦侯喜狀》:"或接膝而不相知,或異世而相慕,以其遭逢之難,故曰士為知己者死,不其然乎!今侯喜已為閣下所知,複為愈所知,其遭遇如此,雖欲辭寵而榮之,其可得乎?"(文中"遭遇"與"顧遇"意近,指得到賞識重用)。
-
禮遇;以禮相待:
- 此義項強調在禮節上的優待和尊敬,是"顧遇"的延伸含義。
- 來源:《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例證:
- 《北史·崔暹傳》:"暹親遇日隆,好薦人士,言邢邵宜親重。邵甚美暹,告人曰:‘暹事我如父。’"(此例中"親遇"與"顧遇"意近,指受到親近和禮遇)。
- 泛指受到尊敬和禮待的情況。
-
看相;相面(罕見):
- 這是一個非常罕見且可能屬于特定方言或古義的用法,指通過觀察相貌來推測命運。
- 來源:《漢語大詞典》(作為次要義項收錄)。
- 說明: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幾乎不用,了解即可。
總結核心要點:
- 本質:"顧遇"的核心是因被賞識而受到重視和優待。
- 側重:強調施動者(上級、尊長等)對受動者的主動賞識和給予機會,帶有恩遇的色彩。
- 語境:多用于古代君臣、上下級、知交之間,表達一種深厚的知遇之恩或特别的禮待。
- 現代使用:在現代漢語中,其含義主要由"知遇"、"賞識"、"重用"、"禮遇"等詞語承擔,"顧遇"本身多見于引用古文或特定書面表達中。
引用來源說明:
- 《漢語大詞典》:中國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收錄詞條最為全面,釋義詳盡,是漢語詞彙研究的權威工具書。
- 《辭源》:中國近代第一部大規模的語文辭書,重在探究詞語起源和古義,對古籍閱讀和研究尤為重要。
- 《古代漢語詞典》:專門收錄和解釋古代(主要指先秦至鴉片戰争前)漢語詞彙的詞典,釋義精準,例證豐富。
網絡擴展解釋
“顧遇”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但核心圍繞“被賞識”或“關懷”展開。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古代用法:主要指“被賞識而受到優遇”,強調因被看重而獲得優待。例如《後漢書·李固傳》中提到“況受顧遇而容不盡乎!”,唐代韓愈也以“非常之顧遇”表達受帝王賞識的待遇。
- 現代引申:部分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擴展為“關心、照顧”,尤其在他人困境中給予幫助,但這一用法較少見于經典文獻。
2.詞語構成
- “顧”:原意為關心、顧及,引申為關注或重視。
- “遇”:古漢語中多指待遇、禮遇,而非單純的“遇到”。二者結合後,更偏向“因被重視而獲得禮遇”。
3.應用場景
- 曆史文獻:多用于君臣、上下級之間,描述知遇之恩。如宋代範公偁《過庭錄》中“頗加顧遇”,即指上級對下屬的賞識。
- 現代語境:若使用“關懷”含義,需結合上下文,避免與古代用法混淆。
4.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知遇、禮遇、器重。
- 反義詞:冷遇、輕視、慢待。
“顧遇”一詞需根據語境判斷具體含義:古代文獻中多為“被賞識優待”,現代可能引申為“關懷”,但後者缺乏經典依據。建議優先采用《後漢書》《韓愈文集》等古籍中的定義。
别人正在浏覽...
拔趙幟立赤幟悲歌慷慨悖謾冰鎮布寫菜畦超生陳雷赤髭白足楮墨筆硯麤帛冬榮爾朱祓送孚育賦職公審狗鼠不食汝餘鼓風爐貴踞含沙浩侈浩茫恨怨黃賬畫楹虎負嵎胡雁嘉吉監戒寄殡凈蕩蕩箕帚婦蘭亭連篇累牍隸役鸾鎞履炭螞蟻眉子坑民萌目觀目逃盤布搶滿牆靡奇恥大辱清懿三嚴少童遂心滿意訴落騰挪田萊侗侗鼃蠙衣往誨晚漏無選五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