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釦砌 ”。1.用金玉鑲嵌的台階。《後漢書·班固傳上》:“於是玄墀釦切,玉階彤庭。” 李賢 注引《漢書》:“切皆銅沓,黃金塗。”《文選》作“釦砌”。 唐 黃滔 《館娃宮賦》:“丹楹刻桷之殊制,釦砌文軒之詭狀。” 明 何景明 《七述》:“炫以瑱壁丹楹,植以釦砌雕墻。” 清 丘逢甲 《棉雪歌》:“嶠南火維見雪稀,忽飄釦砌霑羅衣。”
2.引申為朝廷。 清 鄒升恒 《分賦得采香徑送沉歸愚太史暫假歸裡》:“老人承明親禁掖,蹔辭釦砌還山澤。”
“釦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指用金、玉等貴重材料鑲嵌裝飾的台階,常見于古代宮殿建築中。該詞亦寫作“釦砌”,強調台階的華美工藝。
文獻例證
該詞現代已不常用,主要用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中。
《釦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花紐扣。
《釦切》的部首是金(钅)和刀。它的總筆畫數為10。
《釦切》一詞最早出自古代漢字《說文解字》一書,為了描述花紐扣這一物品而創建。
《釦切》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鈕切」。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釦字的寫法并非如今常見的「鈕」,而是類似「鈮」的形狀。
1. 媽媽幫我縫好了衣服的釦切。
2. 請你幫我找一下掉了的釦切。
1. 釦眼:指衣物上用于穿針線、安裝紐扣的孔眼。
2. 釦扣:指可以上下套入釦眼的紐扣。
3. 釦線:指縫針上的線,用來縫制衣物紐扣的線。
花鈕、紐扣、紐。
紐扣孔、紐扣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