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如律令的意思、如律令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如律令的解釋

謂按法令執行。 漢 朝诏書或檄文結尾多用此語。後來道教符箓仿效官文書,末尾多用“如律令”或“急急如律令”。《史記·三王世家》:“禦史大夫 湯 下丞相,丞相下中二千石,二千石下郡太守、諸侯相,丞書從事下當用者。如律令。” 漢 陳琳 《為袁紹檄豫州》:“布告天下,鹹使知聖朝有拘逼之難,如律令。”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如律令”釋義

“如律令”是中國古代公文與道教咒語中的固定用語,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分層解析:


一、詞源與法律本義

  1. 律令的原始含義

    “律令”指國家頒布的法律條文(“律”為成文法,“令”為行政命令)。戰國至秦漢時期,官方文書結尾常用“如律令”三字,意為“按照律令嚴格執行”,強調法令的權威性與強制性。

    例證

    《睡虎地秦簡·語書》:“發書,移書曹,曹亟受、勿敢留,如律令。”

  2. 公文格式的固化

    漢代官方诏書、檄文常以“如律令”作結,成為行政術語模闆,要求官吏即刻執行命令,不得延誤。

    來源:《史記·酷吏列傳》載漢武帝诏書:“具以節行事,如律令。”


二、道教咒語的轉義與神化

  1. 語義的宗教轉化

    東漢後,“如律令”被道教吸收為咒語尾綴,賦予其“如同律令般迅速生效” 的神力。道教認為“律令”是雷部鬼神名(傳說中行走如風的神靈),故“如律令”暗喻“急如神令,速達天聽”。

    來源

    • 《太平經》:“符敕一出,諸神奉行,急急如律令!”
    • 唐代《酉陽雜俎》載:“律令,雷邊捷鬼,善走如風。”
  2. 咒語的結構定型

    道教符咒、齋醮科儀中固定以“急急如律令” 結尾(如《太上洞玄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強調召神劾鬼的緊迫性,成為道教文化标志。


三、文化影響與語用延伸

  1. 民俗與文學滲透

    • 民俗實踐:明清小說(如《水浒傳》)中道士施法常念此語,反映其深入民間信仰。
    • 文學修辭:唐宋詩詞借“如律令”喻指迅疾(如白居易“疾如律令應”),脫離宗教語境後仍存速度意象。
  2. 跨文化傳播

    日本陰陽道、神道教沿襲此語,讀音為“ごりつりょう”(goritsuryō),用于祝禱儀式(來源:《延喜式》祭祀文獻)。


學術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Z].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4.“如律令”詞條.
  2. 饒宗頤. 《老子想爾注校證》[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論及道教咒語演化)
  3. 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睡虎地秦墓竹簡》[M]. 文物出版社, 1990. (原始法律文書實例)

注:以上釋義綜合曆史文獻、宗教文本及語言學考據,核心脈絡為“法律術語→宗教咒語→文化符號” 的演變過程。

網絡擴展解釋

“如律令”是中國古代文書及道教文化中的常用術語,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如律令”意為按法令執行,強調命令的權威性和不可違抗性。其中“如”表示“依照”,“律令”指法律或行政命令,合起來即要求嚴格按照規定行事。


二、曆史起源

  1. 漢代官方用語
    漢代诏書、檄文等官方文書的結尾常以“如律令”作為固定套語,例如《史記》中記載的“布告天下,鹹使知聖朝有拘逼之難,如律令”。這一用法旨在強化法令的嚴肅性,類似現代公文的“此令”“特此通告”。

  2. 法律背景
    秦漢時期,“律”指刑事法律,“令”為行政命令,二者共同構成國家治理體系。“如律令”的表述體現了古代法律與政令的高度統一性。


三、道教文化中的演變

  1. 符咒用語
    道教吸收了這一官方術語,在符箓、咒語末尾添加“如律令”或“急急如律令”,例如:“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此處“急急”表示迅速執行,暗含借助神力驅邪鎮煞的迫切性。

  2. 文化融合
    道教将官方權威轉化為宗教神聖性,通過模仿公文格式增強咒語的效力。北宋出土的漢簡證實了該用語從官方到宗教的過渡。


四、其他解釋

民間傳說中,“律令”被附會為雷部捷鬼(行動迅捷的神靈),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更多是民俗演繹。


“如律令”從漢代法律術語演變為道教咒語,既反映了古代行政文書的規範性,也體現了宗教對世俗權威的借鑒與轉化。

别人正在浏覽...

阿塔卡馬沙漠常堅冰腸綫楚巫打攙道疏鬥怪争奇鄂不費神分潤拂袖而歸化鐵爐渾庾夥賊價藩架累煎豆摘瓜犍子矯訛季母近輔集期舊志計運開業龛影兩眼一抹黑六指兒禮訓路工落鎖緑青明朗明通明賢缗泉内慧喬裝七滿八平輕浪起升啓祖鸲鹆舞染累三鬴賞觌傷鱗入夢上言神斷生荒設私時辰牌順天碎摺裙脫易讬足偉談骛暴翔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