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受恩不忘報。典出《藝文類聚》卷九六引《辛氏三秦記》:“ 昆明池 人釣魚,綸絶而去。夢於 漢武帝 ,求去其鉤。明日,帝遊於池,見大魚銜索。帝曰:‘昨所夢也。’取而去之。帝後得明珠。”《宋史·外國傳七·日本國》:“傷鱗入夢,不忘 漢 主之恩;枯骨合歡,猶亢 魏氏 之敵。”
“傷鱗入夢”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典故如下:
該成語意為受恩不忘報,強調接受他人恩惠後始終銘記并尋求回報的品德。
出自《藝文類聚》卷九十六引《辛氏三秦記》的傳說:
漢武帝曾夢見一條大魚銜着斷掉的釣線,請求他取下魚鈎。次日,武帝在昆明池見到一條銜着繩索的大魚,認出是夢中情景,便命人取下魚鈎放生。後來武帝得到明珠,相傳是魚為報恩所獻。
部分解釋(如)将其誤讀為“攻擊敵人弱點”,實為訛傳。權威典籍均指向“報恩”主題,需注意區分。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藝文類聚》《宋史》等原始文獻。
《傷鱗入夢》是一個成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它的意思是被某種不好的事情困擾,無法安心入睡。
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傷:部首人,筆畫伍
鱗:部首魚,筆畫十
入:部首入,筆畫二
夢:部首木,筆畫九
《傷鱗入夢》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紅樓夢》。在小說中,賈寶玉夢見一條魚,魚鱗上有血迹,使他感到非常心煩。這個情節後來被引申為心神不甯,喪失平靜和安甯。
在繁體字中,傷鱗入夢的寫法為「傷鱗入夢」。
在古時候,漢字的筆畫和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傷字的古代寫法為「仿」,鱗字的古代寫法為「鱗」,入字的古代寫法為「込」,夢字的古代寫法為「夢」。
以下是《傷鱗入夢》在句子中的用法:
他整晚都傷鱗入夢,無法入眠。
這裡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
組詞:心煩傷鱗、入夢困擾
近義詞:心事重重、夜不能寐
反義詞:平靜安甯、如夢初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