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時辰牌的意思、時辰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時辰牌的解釋

指示時間的牌子。 明 劉若愚 《酌中志·大内規制紀略》:“刻漏房,凡八刻水則交一時,直殿監官抱時辰牌赴 乾清門 裡換之。牌長尺餘,石青地金字。某時路遇者,必側立讓行,坐者起立,蓋敬天時之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時辰牌是中國古代用于标示時間的器具,又稱“更牌”或“時牌”,主要功能為劃分十二時辰并配合夜間更鼓制度報時。其形制多為木質或金屬材質,常見長方形牌面刻有地支名稱(子、丑、寅等)或對應的現代時辰(23-1時、1-3時等),部分高級時辰牌會鑲嵌琺琅彩繪、篆刻節氣符號。

該器物最早可追溯至漢代“漏刻報時”體系,唐代發展為坊市懸挂的公示牌,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州橋夜市,以時辰牌三響為閉市憑據”。明清時期多用于衙門、驿站、城門等官方場所,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清宮造辦處制作的銅鍍金時辰牌,背面銘文注明“乾隆年制”及禮部監造字樣。

時辰牌的計時原理基于傳統十二時辰制,每牌代表一個時辰(2小時),配合更夫巡夜時翻牌示衆。特殊形制如“閏月牌”用于農曆閏年調整,《大明會典》規定“各府州縣置閏牌于谯樓,遇閏則增”。現代漢語中,“時辰牌”一詞仍存于方言俗語,如晉語區“看牌打更”喻指嚴守規矩。

網絡擴展解釋

時辰牌是古代用于指示時間的器物,其含義和背景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析:

  1. 基本定義
    時辰牌指古代宮廷或重要場所中用于标記時辰的牌子,通常以文字标明當前時段(如“子時”“午時”)。其名稱由“時辰”(古代計時單位,每時辰約2小時)和“牌”(标識物)組合而成。

  2. 曆史背景與文獻記載
    據明代劉若愚《酌中志》記載,刻漏房負責通過水鐘計時,每過八刻(即一個時辰),直殿監官需将時辰牌送至乾清門更換。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對時間管理的嚴謹性。

  3. 形制與使用禮儀

    • 材質規格:牌身長約一尺(約33厘米),底色為石青色,文字為金色。
    • 使用規範:持牌官員在宮中行走時,路遇者需側立讓行,坐者亦需起身,以示對“天時”的敬重。
  4. 文化意義
    時辰牌不僅是計時工具,更承載了“敬天授時”的傳統觀念,反映了古代社會對自然規律的尊崇及等級制度的嚴格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文獻細節,可參考《酌中志》原文或故宮博物院關于古代計時儀器的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門樓薄靡标徵碧澗羹碧原鸧鹒儃儃纏髻兒陳婆婆遲眉鈍眼春畬當店蕩決大雅君子敵拟東海黃公煩碎斧屋公母寡特圭窦含貞豪霸毫楮和袖核資鴻鬯昈列急匆匆解醫驚訝盡下了幹遼門之鶴龍準公馬遲枚疾毆撾判斷惬然漆井青标泣顔栖滞全算衽左日月如流軟骨頭省寺深情十拗首亂豎兒暑吏司機條條框框通稱退撓五音兒香纨錫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