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三釜 ”。1.古代一般年成每人每月的食米數量。《周禮·地官·廩人》:“凡萬民之食食者,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 鄭玄 注:“此皆謂一月食也。六鬥四升曰鬴。”
(2).喻菲薄的俸祿。《莊子·寓言》:“ 曾子 再仕而心再化,曰:‘吾及親仕,三釜而心樂;後仕,三千鐘而不洎,吾心悲。’” 宋 王安石 《酬鄭闳中》詩:“三釜隻知為養急,五漿非敢在人先。” 明 邵璨 《香囊記·逼試》:“事親未得榮三釜,教子空勞授一經。” 清 柯煜 《述懷》詩:“三釜計不就,五畝遄歸休。”
“三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字詞解釋與異體形式
亦作“三釜”,二者為異體字關系,均指古代量度單位“鬴”(音fǔ)。根據《周禮·地官·廪人》記載,“三鬴”是中等年成時每人每月的食米标準。
具體計量标準
按古代度量衡換算:
1鬴 = 6鬥4升,故三鬴約為19.2鬥(約合現代384斤)。《周禮》中規定:“人四鬴,上也;人三鬴,中也”,即上等年成月供四鬴,中等年成月供三鬴。
引申比喻義
因“三鬴”代表基本生存所需的最低糧食量,後世常以此比喻微薄的俸祿或清貧的生活狀态。例如古代文人用“三鬴”自嘲官俸低微,需節儉度日。
補充說明: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文獻與網絡資料,但需注意相關網頁權威性較低,建議進一步查閱《周禮》《說文解字》等典籍或權威辭書以确認細節。
《三鬴》(sān fū)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為三個柱子的承重架構。它也可以引申為穩定、堅固的意思。
《三鬴》這個字的部首是“工”,共10個筆畫。
《三鬴》這個字來源于古代,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金文。在古代,它的意思是指三根豎立的木杆,用來支撐建築物。
《三鬴》這個字的繁體是「三鬴」。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變遷。關于《三鬴》這個字的古代寫法,有一些不同的變體。具體的寫法因時代和演變而異,但大緻保持了三個柱子相連的結構。
1. 這座建築物的結構十分穩固,仿佛由三鬴所支撐。
2. 她的家庭一直是她的精神支柱,給予她力量和安全感。
1. 三鬴構架:指由三個柱子組成的承重架構。
2. 三鬴穩固:指穩定堅固,不易傾倒。
穩固、堅固、牢固。
不穩、搖晃、脆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