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儒家的道德原則。《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雖 舜 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唯《七厲》叙賢,歸以儒道,雖文非拔羣,而意實卓爾矣。”
(2).泛指儒家的思想學說。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四:“儒道在 漢 為讖諱所雜,在 宋 為二氏所雜。”
(3).謂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學說。《三國志·魏志·锺會傳》:“ 弼 好論儒道,辭才逸辯,注《易》及《老子》,為尚書郎,年二十餘卒。”
儒道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本釋義
儒家思想體系
“儒道”指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核心包含“仁、義、禮、智、信”等倫理觀念,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理想。例如《論語·學而》載:“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儒”與“道”的合稱
二者并稱時,多指儒家與道家思想,如《史記》評述各家學派時并列“儒道”。
二、引申含義
漢代以降,“儒道”擴展為以儒家經典為核心的教化體系,如《漢書·藝文志》稱“儒家者流……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
唐宋時期,“儒道”成為知識分子修身濟世的規範,如韓愈《師說》倡導“傳道授業解惑”中的“道”即包含儒道精神。
權威參考來源
(注:為符合學術規範,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線上文獻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古籍數據庫。)
“儒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具體内涵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儒家的道德原則
指儒家學派倡導的倫理規範,如“禮”“仁”“孝”等核心理念。《荀子·子道》提到“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強調通過禮法約束言行以實現儒家道德理想。
儒家思想學說整體
廣義上泛指儒家學派的所有理論體系。清代納蘭性德在《渌水亭雜識》中指出,儒道在漢代與谶緯學說融合,在宋代則受佛道影響,體現其思想演變。
儒家與道家思想的結合
部分文獻中,“儒道”指儒、道兩家學說的融合。例如《三國志》記載鐘會“好論儒道”,并注解《周易》《老子》,反映魏晉時期學者兼修儒道的傾向。
“儒道”一詞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指向:既可指儒家内部的道德規範或學說體系,也可指儒、道兩家的綜合思想。其曆史作用體現在政治治理與文化整合中,尤其在漢唐以後呈現多元化融合趨勢。
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荀子》《文心雕龍》及《三國志》等典籍。
鞍馬白衣尚書白賊表托冰清水冷陳立夫春風面踔善初終祠薦撺嘴彈鐄旦會彈坐道性凋耗抵鴉含姿黃絲混合語急霤機妙酒囊蠲賦矩臬開容坎坎可堪類申了望哨離樓亂化毛段密雨栖竿青杏屈起日遊神榮仕潤槖上鞋賞音善知識身分識時達變施展守瓶緘口殊常順幸肆情送目宿地撻賤銅聲響器抟埴脫手現而今香片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