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儒道的意思、儒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儒道的解釋

(1).儒家的道德原則。《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雖 舜 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雜文》:“唯《七厲》叙賢,歸以儒道,雖文非拔羣,而意實卓爾矣。”

(2).泛指儒家的思想學說。 清 納蘭性德 《渌水亭雜識》卷四:“儒道在 漢 為讖諱所雜,在 宋 為二氏所雜。”

(3).謂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學說。《三國志·魏志·锺會傳》:“ 弼 好論儒道,辭才逸辯,注《易》《老子》,為尚書郎,年二十餘卒。”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儒道”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具體内涵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含義

  1. 儒家的道德原則
    指儒家學派倡導的倫理規範,如“禮”“仁”“孝”等核心理念。《荀子·子道》提到“志以禮安,言以類使,則儒道畢矣”,強調通過禮法約束言行以實現儒家道德理想。

  2. 儒家思想學說整體
    廣義上泛指儒家學派的所有理論體系。清代納蘭性德在《渌水亭雜識》中指出,儒道在漢代與谶緯學說融合,在宋代則受佛道影響,體現其思想演變。

  3. 儒家與道家思想的結合
    部分文獻中,“儒道”指儒、道兩家學說的融合。例如《三國志》記載鐘會“好論儒道”,并注解《周易》《老子》,反映魏晉時期學者兼修儒道的傾向。


二、曆史背景與應用


三、總結

“儒道”一詞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指向:既可指儒家内部的道德規範或學說體系,也可指儒、道兩家的綜合思想。其曆史作用體現在政治治理與文化整合中,尤其在漢唐以後呈現多元化融合趨勢。

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文獻,可參考《荀子》《文心雕龍》及《三國志》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儒道

《儒道》是一個深含哲理的詞彙,它包含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合,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兩個重要學派。

儒道的拆分部首是“兒”和“辶”,其中“兒”表示人的意義,而“辶”表示行走、行進的意義,結合起來可以理解為“人行走的道路”,也可以表達為“人生的前進方向”。該詞的筆畫數為11畫。

這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它代表了當時社會上兩個主要思想流派的結合。儒家強調文化傳統、仁義道德以及社會秩序,而道家則注重自然法則、無為而治、順應自然。儒道的結合意味着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完美融合。

在繁體中,儒道的寫法是「儒道」,其中的「儒」表示儒家學派,而「道」則表示道家思想,兩個字形象地表達了儒道的含義。

古代漢字中,「儒」的寫法多種多樣,如用「壬」加上「人」或者用「壴」加上「人」,但最終統一為現代的「儒」。而「道」的古代寫法也有許多變體,在經過演變後統一為現代的「道」。

以下是一個關于儒道的例句:在傳統文化中,儒道代表了中庸之道和和諧統一的理念。儒道的思想影響了中國人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組詞:儒家、儒學、道家、道學、儒道合一。

近義詞:儒道合流、儒道合一。

反義詞:儒道異流、儒道分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