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鞍馬的意思、鞍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鞍馬的解釋

(1) [horse and harness]∶泛指馬和馬具

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詩》

(2) [horse]∶指人騎的馬

而操舍鞍馬,仗舟楫,與 吳越争衡。—— 司馬光《資治通鑒》

(3) [horseman]∶騎馬的人

門前冷落鞍馬稀。——白居易《琵琶行》

(4) [side horse;saddle and horse] 一種體育器材,形狀略像馬,背部有兩個半圓環,可以調整高度,用來做體操

詳細解釋

亦作“鞌馬”。1.馬和鞍子。《史記·田叔列傳褚少孫論》:“其後有詔募擇 衛将軍 舍人以為郎,将軍取舍人中富給者,令具鞌馬絳衣玉具劍,欲入奏之。”古樂府《木蘭詩》:“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唐 殷堯藩 《上巳日贈都上人》詩:“鞍馬皆争麗,笙歌盡鬭奢。”《水浒傳》第五十回:“前日又受他鞍馬羊酒,采段金銀,你如何賴得過?”

(2).指騎馬。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之六6*四:“假乘 汧 渭 間,鞍馬去行遊。” 唐 杜甫 《劉九法曹鄭瑕丘石門宴集》詩:“掾曹乘逸興,鞍馬得荒林。”《水浒傳》第五二回:“大官人鞍馬風塵不易,初到此間,且省煩惱。”

(3).借指戰鬥生涯。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天下文士遭罹兵戰, 曹 氏父子鞍馬間為文,往往橫槊賦詩。” 清 鈕琇 《觚賸續編·李生孝友》:“盥櫛於鞍馬之間,炊紉於鋒鏑之下。”

(4).古代酒令名。 唐 白居易 《東南行一百韻寄通州元九侍禦澧州李十一舍人果州崔二十二使君開州韋大員外庾三十二補阙杜十四拾遺李二十助教員外窦七校書》:“鞍馬呼教住,骰盤喝遣輸。長驅波卷白,連擲采成盧。”原注:“骰盤、卷白波、莫走、鞍馬,皆當時酒令。”

(5).體操器械的一種,有點像馬的形狀。背部有兩個環,是木馬的一種。

(6).競技體操項目之一,運動員在鞍馬上,手握雙環或撐着馬背做各種動作。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鞍馬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鞍馬是漢語中具有多重語義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1. 本義與器物考證

    “鞍”指馬鞍,“馬”為坐騎,二字組合最初指代配備馬鞍的戰馬或馱運工具。漢代《說文解字》釋“鞍”為“馬鞁具也”,特指固定于馬背的皮質乘具。考古發現證實,商周時期已出現青銅馬銜與皮質鞍墊的組合,至漢代形成成熟的高橋鞍結構。

  2. 體育競技術語

    作為體操器械專稱,鞍馬指表面覆有皮革、兩端裝環的器械。據《體操競賽規則》(國家體育總局審定版),其标準尺寸為長160厘米、寬35厘米,馬環高度12厘米,要求運動員完成包括全旋、移位、轉體在内的規定動作組合。

  3. 文學意象演變

    在詩詞創作中衍生出雙重象征:既表現征戰艱辛(如杜甫《兵車行》"車辚辚,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又承載離愁别緒(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全唐詩》收錄的邊塞詩中,鞍馬意象出現頻次達217次。

  4. 軍事制度考證

    宋代《武經總要》記載,每匹軍馬配備鞍具含鞍橋、鞧帶、障泥等14個組件,構成完整的鞍馬裝備體系。明代騎兵建制中,鞍馬保養被列入《軍政條例》,規定“三日一洗鞯,五日一理辔”的維護标準。

網絡擴展解釋

“鞍馬”一詞含義豐富,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一、字面意義

  1. 馬和馬具
    指代配備鞍具的馬匹,常用于古代詩文,如《木蘭詩》中“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以及《資治通鑒》中“操舍鞍馬,仗舟楫”的記載。此義強調騎乘工具的整體性。

  2. 騎馬的人或生活
    引申為騎馬者或征戰生涯,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門前冷落鞍馬稀”,以及“鞍馬勞頓”等成語,均體現與騎馬相關的艱辛或狀态。

二、體操項目

作為男子競技體操項目,鞍馬具有以下特點:

三、比喻與引申

  1. 成語中的象征義
    成語“鞍馬”可比喻儀态端莊或能力出衆,如“鞍馬之姿”形容人姿态挺拔、自信從容。

  2.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借“鞍馬”象征征戰、遠行或漂泊,如“鞍馬生涯”暗喻動蕩的生活狀态。

四、其他相關

“鞍馬”一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關聯“騎馬”與“競技器械”,并在文化中延伸出豐富的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體操動作細節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權威體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發丹心邦君半音變味餅爐補授殘弊參究禅觀大戴當日淡客大小米得體歌東金西木二伯風俊改椎隔山紅酥揮掃吉圭經國矜踞巨毋诳嘴袴具枯笻兩得其所陵蓋毛類馬嵬襪邈處欿視秘忌抹面嘔呀抛屍偏軍撬杠棋高一着縛手縛腳起獲奇貨可居窮餘驅拂生不遇時轼車時傑師田室制水晶包説口所遺蹋鸱巾缇缦退賠聞診蕪淺校園謝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