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lip out of the hand]∶出手;離手
(2) [get off one’s hands;sell;disppose of]∶賣出
貨物昨日已脫手
(1).出手;離手。 宋 蘇轍 《送毛君緻仕還鄉》詩:“千金赴高義,脫手曾須臾。” 清 沉初 《西清筆記·紀名迹》:“ 文待詔 畫設色蘭花一枝,用筆極細,鮮明秀潤如甫脫手。” 陳毅 《衛崗初戰》詩:“ 鎮江 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 樓蘭 。” 錢锺書 《<圍城>序》:“其實隻仿佛魔術家玩的飛刀,放手而并沒有脫手。”
(2).指把貨物等售出。《警世通言·蔣淑真刎頸鴛鴦會》:“常言道:‘女大不中留。’留在家中,卻如私鹽包兒,脫手方可。” 茅盾 《子夜》七:“我們先前如果多收二三百萬,今天也是照樣的脫手。”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二六:“寄信太慢,萬一把廠房脫手,那就麻煩了。”
“脫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使用場景不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解釋:
出手;離手
指物體從手中脫離或完成動作的瞬間。
例句:
賣出貨物
多用于商業場景,表示将商品售出或完成交易。
例句: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法,可參考滬江詞典或《子夜》相關章節。
脫手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某人在進行某個動作時,突然松開手,使手中的物品掉落或失去控制。這個詞還可以用來比喻失去掌控或失去控制,表達無法控制局面的意思。
脫手的字形由部首組成,分為“⺆”和“扌”。其中“⺆”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人的背脊;“扌”表示手。脫手這個詞,共有10個筆畫。
脫手一詞的來源比較多元。在古代,脫手的意思是指在角鬥或搏鬥過程中,因為敵人的猛烈攻擊而失去武器或控制。後來,這個詞逐漸推廣到其他場景中,用來描述失去控制、丢失物品或無法掌控局勢等意義。
脫手的繁體字是「脫手」,在台灣和香港地區常常使用。脫手這個詞在繁體字中沒有任何變化,隻是簡體字的「脫」被替換成了繁體字的「脫」。
在古時候,脫手的漢字寫法與如今稍有不同。古代常用「脫」作為脫手的寫法,與現代相同。另外,也有一種寫法是用「㐭」代替現代的「扌」。這種古代寫法在今天已經不再使用,主要用于古文典籍中。
一些例句中常常使用脫手這個詞,例如:
1. 他突然脫手,讓手機從樓上掉落。
2. 由于壓力太大,他脫手了自己建立的公司。
3. 他在比賽的最後一刻脫手了籃球,鐵定輸了比賽。
和脫手相關的詞彙還有:放手、松手、釋放等。
與脫手意思相反的詞彙可以是掌控、把握、控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