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儒道的意思、儒道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儒道的解释

(1).儒家的道德原则。《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 舜 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羣,而意实卓尔矣。”

(2).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儒道在 汉 为讖讳所杂,在 宋 为二氏所杂。”

(3).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弼 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餘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儒道的汉语词典释义

一、基本释义

  1. 儒家思想体系

    “儒道”指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核心包含“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例如《论语·学而》载:“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2. “儒”与“道”的合称

    • 儒:先秦学派之一,主张入世治世,注重人伦秩序(《古代汉语词典》)。
    • 道:可指“道家”(老子、庄子学派),亦泛指根本规律或方法(《汉语大词典》)。

      二者并称时,多指儒家与道家思想,如《史记》评述各家学派时并列“儒道”。

二、引申含义

  1. 道德教化与学问传承

汉代以降,“儒道”扩展为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教化体系,如《汉书·艺文志》称“儒家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

  1. 士人的立身准则

    唐宋时期,“儒道”成为知识分子修身济世的规范,如韩愈《师说》倡导“传道授业解惑”中的“道”即包含儒道精神。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儒道”词条释义。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儒家学派定义。
  3. 《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儒道思想对比分析。
  4. 《汉书·艺文志》(中华书局点校本):儒家教化功能论述。
  5. 韩愈《师说》(《昌黎先生集》通行本):士人责任与儒道实践。

(注:为符合学术规范,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在线文献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古籍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儒道”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具体内涵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

  1. 儒家的道德原则
    指儒家学派倡导的伦理规范,如“礼”“仁”“孝”等核心理念。《荀子·子道》提到“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强调通过礼法约束言行以实现儒家道德理想。

  2. 儒家思想学说整体
    广义上泛指儒家学派的所有理论体系。清代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指出,儒道在汉代与谶纬学说融合,在宋代则受佛道影响,体现其思想演变。

  3.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结合
    部分文献中,“儒道”指儒、道两家学说的融合。例如《三国志》记载钟会“好论儒道”,并注解《周易》《老子》,反映魏晋时期学者兼修儒道的倾向。


二、历史背景与应用


三、总结

“儒道”一词需根据语境区分具体指向:既可指儒家内部的道德规范或学说体系,也可指儒、道两家的综合思想。其历史作用体现在政治治理与文化整合中,尤其在汉唐以后呈现多元化融合趋势。

如需进一步考证原始文献,可参考《荀子》《文心雕龙》及《三国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安忍吧吧半霎卑屑奔绌尘俗吃光川泽垂垂辞海翠围珠绕错居打更黕黕短叹长吁二寳帆船梗絶骨瘦如柴横被户絶餬口角絃集体户巨枣砍削空山狂险賫擎老来俏乐跎跎两院鳞鳞榴锦乱暴轮运率民漫天南虢内主喷气发动机颇胝千斤重担前缀骑督青亩荣昌塞性审览霜鞞嗣德私习桃枝杖天从田佃沺沺文服五官相忍为国腺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