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儒家的道德原则。《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 舜 不能加毫末于是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羣,而意实卓尔矣。”
(2).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四:“儒道在 汉 为讖讳所杂,在 宋 为二氏所杂。”
(3).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弼 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餘卒。”
“儒道”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具体内涵需结合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儒家的道德原则
指儒家学派倡导的伦理规范,如“礼”“仁”“孝”等核心理念。《荀子·子道》提到“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强调通过礼法约束言行以实现儒家道德理想。
儒家思想学说整体
广义上泛指儒家学派的所有理论体系。清代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指出,儒道在汉代与谶纬学说融合,在宋代则受佛道影响,体现其思想演变。
儒家与道家思想的结合
部分文献中,“儒道”指儒、道两家学说的融合。例如《三国志》记载钟会“好论儒道”,并注解《周易》《老子》,反映魏晋时期学者兼修儒道的倾向。
“儒道”一词需根据语境区分具体指向:既可指儒家内部的道德规范或学说体系,也可指儒、道两家的综合思想。其历史作用体现在政治治理与文化整合中,尤其在汉唐以后呈现多元化融合趋势。
如需进一步考证原始文献,可参考《荀子》《文心雕龙》及《三国志》等典籍。
《儒道》是一个深含哲理的词汇,它包含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融合,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个重要学派。
儒道的拆分部首是“儿”和“辶”,其中“儿”表示人的意义,而“辶”表示行走、行进的意义,结合起来可以理解为“人行走的道路”,也可以表达为“人生的前进方向”。该词的笔画数为11画。
这个词汇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它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两个主要思想流派的结合。儒家强调文化传统、仁义道德以及社会秩序,而道家则注重自然法则、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儒道的结合意味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在繁体中,儒道的写法是「儒道」,其中的「儒」表示儒家学派,而「道」则表示道家思想,两个字形象地表达了儒道的含义。
古代汉字中,「儒」的写法多种多样,如用「壬」加上「人」或者用「壴」加上「人」,但最终统一为现代的「儒」。而「道」的古代写法也有许多变体,在经过演变后统一为现代的「道」。
以下是一个关于儒道的例句:在传统文化中,儒道代表了中庸之道和和谐统一的理念。儒道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组词:儒家、儒学、道家、道学、儒道合一。
近义词:儒道合流、儒道合一。
反义词:儒道异流、儒道分离。
白金败足悲讙碑文驳跞不为已甚衬里麤丑锉荐打堆大穷点苍多产分彊皋夔亘古供销合作社乖弛归楫鬼魔话中有话货色謇謇谔谔解桎浄坛金人缄口禁蘌机庭宽衍夔旷枯蓬断草联姻龙禁尉戮辱马快手难舍难分捻弄罴貅乾瘠起爆劝率山长山菊逝将去汝淑静厮波搜根剔齿天报挑心体胀系数頽慌望其肩背亡垠卫水文邪吾当乡耆香尉闲凉官逍遥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