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急溜 ”。急速下6*注的水。 唐 元稹 《書異》詩:“瘴雲愁拂地,急霤疑注瓶。” 元 袁桷 《灤河》詩:“維時雨新過,急溜槽床注。” 元 曹伯啟 《夜雨》詩:“四簷急溜三江瀉,一道寒聲萬弩齊。”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急霤漢語 快速查詢。
“急霤”是一個古典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形容急速下注的水流,常見于古代詩文描寫自然景象。以下是詳細解析:
急霤(jí liù):指急速傾瀉的水流,常用來描繪暴雨、瀑布或湍急的水流動态。例如:
該詞通過視覺與聽覺結合的描寫,強化了水流的速度感和沖擊力,如“瘴雲愁拂地,急霤疑注瓶”(元稹),既表現水流之快,又暗含自然之威。
總結來看,“急霤”是古代文學中刻畫水勢迅疾的典型詞彙,具有鮮明的形象性與韻律感。如需深入探究,可查閱《全唐詩》或元代詩詞集。
急霤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急劇的、急速的降雨。通常用來形容雨勢大、下得很快。
急霤的部首是雨,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
急霤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其中“急”一詞原指迅速、緊急,而“霤”一詞則指雨滴飛濺時的聲音。根據上述意思,急霤即形容雨勢急、聲音噼啪的降雨。
在繁體字中,急霤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都是“急霤”。
古代漢字書寫與現代有一些差異。至于急霤,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在最早的《說文解字》中,把“霤”寫作“露”,形狀類似于兩個“示”字組合,表示水滴散落的樣子。
1. 驟然間,天空中急霤傾瀉而下。
2. 這個地區降雨量大,夏季常有急霤。
1. 暴露:指暴露在外,*********。
2. 急速:形容動作或行進的速度非常快。
近義詞:暴雨、傾盆大雨。
反義詞:細雨、小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