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賦的意思、蠲賦的詳細解釋
蠲賦的解釋
免除賦役。《元史·泰定帝紀一》:“曩屢詔中外百司,宣布德澤,蠲賦詳刑,賑恤貧民,思與黎元共享有生之樂。”
詞語分解
- 蠲的解釋 蠲 ā 除去,免除:蠲除。蠲免。 顯示,昭明:“惠公蠲其大德”。 古同“涓”,清潔。 古代稱一種多足蟲。 筆畫數:; 部首:蟲; 筆順編號: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專業解析
"蠲賦"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蠲"和"賦"兩個字組成,其核心含義是指免除賦稅。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
- 蠲 (juān): 本義指清除、除去、減免。《說文解字》釋為“蠲,馬蠲也。從蟲,目聲。益州有蠲縣。”其“免除”義項在古代文獻中廣泛使用,如“蠲除”、“蠲免”。
- 賦 (fù): 本義指征收、斂取,特指向百姓征收的田地稅、人頭稅等,即賦稅。《說文解字》釋為“賦,斂也。從貝,武聲。”引申為賦稅、貢賦。
-
詞義合釋:
- 蠲賦 (juān fù): 将“蠲”的“免除”義與“賦”的“賦稅”義相結合,其基本且核心的含義就是免除賦稅。這是古代政府(通常是皇帝或朝廷)為體恤民情、應對災荒、慶祝慶典或施行德政而采取的一種減輕百姓負擔的措施。
- 其含義具體指向官方下令取消或豁免民衆需要繳納的稅收。
-
曆史背景與應用:
- “蠲賦”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經濟政策和仁政體現。常見于史書、诏令、奏章等文獻中。
- 例如,在遭遇水旱蝗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導緻農業歉收、民生困頓時,朝廷常會下诏“蠲賦”,免除受災地區的賦稅,幫助百姓度過難關。
- 新帝登基、冊立太子、重大慶典時,也常會頒布“恩诏”,包含“蠲賦”内容,以示普天同慶、皇恩浩蕩。
- 有時也作為對特定地區(如皇帝巡幸之地、軍事重鎮)或特定人群(如高齡老人、孝子節婦)的優待政策。
權威來源參考:
- 《說文解字》:對“蠲”和“賦”單字的本義進行了權威性解釋,是理解複合詞的基礎。來源:許慎. 說文解字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提供線上版本)
- 《漢語大詞典》:作為大型權威語文工具書,其對“蠲賦”詞條的解釋為:“免除賦稅。” 來源:羅竹風主編.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源》:同樣收錄“蠲賦”詞條,釋義為“免除賦稅”。來源: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等編.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
- 《古代漢語詞典》:作為學習古代漢語的常用工具書,其對“蠲賦”的解釋簡潔明确:“免除賦稅。”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編. 古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 曆史文獻實例:如《漢書》、《後漢書》、《明史》、《清史稿》等正史中,常有“诏蠲某地賦”、“蠲賦三年”等記載,是“蠲賦”一詞在曆史語境中實際應用的權威例證。來源:曆代官修正史 (可通過中華書局點校本或中國基本古籍庫等權威平台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蠲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現結合不同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讀音為juān fù,意為「免除賦稅或賦役」。該詞由兩部分構成:
- 蠲(juān):本義指清除、免除,如《周禮》有"蠲其不歡"的用法
- 賦(fù):指古代按田畝或人口征收的稅賦,包含田賦、徭役等
二、曆史引證
見于元代文獻《元史·泰定帝紀一》:"宣布德澤,蠲賦祥刑,赈恤貧民",指泰定帝通過減免賦稅來救濟百姓。類似政策在古代赈災、新帝登基等特殊時期常見。
三、相關詞語
• 蠲逋(免除積欠)
• 蠲酲(解酒)
• 蠲貸(免除債務)
這類詞語均以"蠲"為核心表免除義
四、文學應用
古代詩句中常見相關表述:
- "農飽因蠲賦"(反映減稅對民生的直接影響)
- "剡牍方新蠲賦請"(指官員上書請求減免賦稅)
注:該詞屬于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如需了解具體曆史時期的蠲賦政策實施細節,建議查閱《元史》《明實錄》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鞍鞴弼導鼈臛兵堠餐勝暢惬瞠乎後已吃肥充吏刺劍崔韬逢雌虎大願德施調茬發照非語言傳播噶拉國表豪力諕死化學鍵渾濛護頁江曆見銀蹇支解沮景頭句嬰孔照闌班浪蕩鬼老巴巴絡漠扪蘿明蠲黏煎畔道旁要盼念騎督生存競争深自砥砺蛇粟水浮子水蓋綏徕素質教育貪俗頽溏脫氣外内婉晚五溝無始無終賢亮纖柳纖軟先神颵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