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祭品祀神靈祖先。《南史·羊玄保傳》:“四時珍新未得祠薦者,口不妄嘗。”
“祠薦”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祠薦”指以祭品供奉神靈或祖先的祭祀行為。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南史·羊玄保傳》:“四時珍新未得祠薦者,口不妄嘗。”,意為四季新鮮的祭品若未用于祭祀,人不會擅自食用,體現了古人對祭祀儀式的重視。
近義詞包括“祭祀”“薦享”,而“祠祀”“祠祭”則側重場所與儀式的結合。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字形演變,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詞典。
《祠薦》是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幾個意思:
1. 祭祀祖先、先賢或英靈并向其敬獻祭品。
2. 敬仰、推崇。
3. 把犧牲、獻祭的物品供奉于祠堂中。
《祠薦》這個詞的部首是“礻”,總共有10個筆畫。
《祠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宗族社會和儀式。在古代,人們會建立祠堂,用來紀念和祭祀祖先、英靈或感恩的對象。而“薦”一詞則表示獻祭和供奉。所以,《祠薦》指的是獻祭于祠堂的儀式。
在繁體字中,《祠薦》可以寫為「祀薦」。
在古代,由于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不同于現代,《祠薦》的字形也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祠堂的“祠”字在古代寫法中,其上方的“示”字并不是現代版本的右邊一豎,而是一橫和三豎相疊加的形式。
1. 周年祠薦:家族每年定期舉行的祭祀儀式。
2. 祠堂薦币:将金銀財物供奉于祠堂的祭品。
3. 薦上高峰:意指對某人或某事極度推崇。
《祠薦》的近義詞:祭祀、奉獻、供奉。
《祠薦》的反義詞:違反、忽視、冒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