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鴉的意思、抵鴉的詳細解釋
抵鴉的解釋
古時 安南 舁人法的一種。 元 陳孚 《安南即事》詩:“抵鴉身偃豕,羅我背拳狐。”自注:“其舁人用布一匹,長丈餘,以圓木二,各長五寸,挈布兩端,更以繩挈圓木,上以大竹貫繩,兩人舁之,人側其中,若舉羊豕然,名曰抵鴉……象背上施鞍轡,凡座名曰羅我。人坐其上,拳屈如狐。”
詞語分解
- 抵的解釋 抵 ǐ 擋,拒,用力對撐着:抵擋。抵制。抵抗。抵賴。 頂撞,沖突,矛盾:抵觸。 代替,相當,頂替:抵押。抵償。抵充。抵還(俷 )。 到達:抵京。抵臨。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鴉的解釋 鴉 (鴉) ā 鳥類的一屬,全身多為黑色,嘴大翼長,叫聲“丫丫”:烏鴉。寒鴉。鴉嘴鋤(一種形如鴉嘴的輕便小鋤)。 古同“丫”,女孩子。 筆畫數:; 部首:鳥;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抵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指古代安南(今越南)的一種擡人方式,屬于當地特有的舁人法(即擡運人的方法)。其具體操作是用一匹長布(約一丈多)兩端系在兩根短圓木上,再用繩子将圓木固定在大竹竿上,由兩人擡行。被擡者側卧其中,姿勢類似被舉起的豬羊。
二、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元代陳孚的《安南即事》詩:“抵鴉身偃豕,羅我背拳狐。”詩中自注詳細描述了這種舁人法的細節,并提到“羅我”是另一種坐姿(人坐在象背上,蜷曲如狐)。
三、其他說明
- 詞源特點:屬于古代方言詞彙,現代漢語已極少使用。
- 文化背景:反映了古代越南地區的交通習俗,具有地域文化研究價值。
注:該詞未收錄于現代常用詞典,相關解釋主要來自古籍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抵鴉 (dǐ yā) 這個詞是源自于漢語中的一個俚語,有着豐富的意義。下面我會依次解釋相關問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 抵:手(扌) + 比(比)。
- 鴉:鳥(鳥)。
來源:
《抵鴉》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小說《西遊記》,意為對猛禽鴉的馴服或抵抗。隨後,這個詞語也引申為對人性格、行為等的描述。
繁體:
抵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康熙字典》中将抵鴉作為一個新字,字形與現代寫法類似,但略有差異。
例句:
1. 他心地善良,能夠抵鴉惡勢力的侵襲。
2. 她抵鴉壓力,迎接挑戰。
組詞:
抵抗、抵禦、抵制、抵擋、抵銷
近義詞:
對抗、對付、抗拒、抗衡、抵擋
反義詞:
附和、順從、默認、遷就、屈服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