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兀臬 ”。
“兀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分析:
基本詞義
“兀臲”同“兀臬”,表示動搖不安的狀态,既可形容物體的不穩固(如牙齒松動),也可指情緒或處境的動蕩不安。例如唐代韓愈在詩中用“所存十餘皆兀臲”描述牙齒松動的狀态,宋代範成大則以“槎牙兀臲”形容山路的險峻不平。
字形與詞源
文學用法
多見于古詩文,如韓愈《贈劉師服》、歐陽修《廬山高》等,常借“兀臲”表現自然景觀的險峻或人物處境的艱難,具有形象化的修辭效果。
建議: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需引用需标注古籍來源。日常表達中可用“搖晃”“笨拙”“岌岌可危”等詞替代。
兀臲(wù niǎn)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具有多重含義。
兀臲的部首是兀(wù),由左邊的立字旁表示。它的總筆畫數是12畫,同時也是立體的象形字。
兀臲的來源目前尚無明确證據可以确切說明,但根據一些學者的推測,兀臲最早是用來稱呼頭髻高聳的人物形象,後來才引申為指愚昧、繡花枕頭等含義。
兀臲的繁體字為「兀剔」,與簡體字形态稍有不同,但字義相同。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兀臲的形态相對固定,不過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會有一些細微的變化。但總體上,兀臲的字形與現代漢字相差不大。
1. 他的兀臲讓他看起來更笨拙。
2. 她用絲線繡了一個兀臲。
兀臲可以作為一個詞語的組成部分,例如:
- 兀臲臉(形容臉上的輪廓高聳)
- 兀臲頭(形容頭頂髻式高聳)
兀臲的近義詞有:
- 紅包頭(形容頭頂髻式高聳,類似兀臲)
兀臲的反義詞有:
- 平頭(形容頭發整齊貼近頭皮,與兀臲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