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兀臲的意思、兀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兀臲的解釋

見“ 兀臬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兀臲”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複合詞,通常用于書面語或古漢語表達中。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漢語詞典》收錄,其核心含義可分為兩部分解讀:

  1. 字義分析

    “兀”本義指高聳、獨立的樣子,如唐代韓愈《谒衡嶽廟》詩“須臾靜掃衆峰出,仰見突兀撐青空”;“臲”則源自“臲卼”(niè wù),表示不安定、搖晃的狀态,如《周易·困卦》“困于臲卼”。兩字組合後,“兀臲”引申為“高聳而不穩固”或“孤危欲傾”的意象。

  2. 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明清小說及詩詞,例如清代王夫之《薑齋詩話》中曾以“兀臲危樓”形容搖搖欲墜的建築,強調視覺上的險峻與動态的不安感(來源:《漢語大詞典》)。

需注意的是,現代漢語中“兀臲”已極少使用,多被“岌岌可危”“搖搖欲墜”等替代詞取代。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紙質版或權威古籍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兀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綜合分析:

  1. 基本詞義
    “兀臲”同“兀臬”,表示動搖不安的狀态,既可形容物體的不穩固(如牙齒松動),也可指情緒或處境的動蕩不安。例如唐代韓愈在詩中用“所存十餘皆兀臲”描述牙齒松動的狀态,宋代範成大則以“槎牙兀臲”形容山路的險峻不平。

  2. 字形與詞源

    • “兀”本義為高聳、光秃,引申為突兀、不協調;
    • “臲”在漢典中解釋為“不安”,常與“卼”連用為“臲卼”,見于《易經·困卦》。
      兩者組合後,整體詞義偏向描述因不穩定而産生的笨拙或危險感。
  3. 文學用法
    多見于古詩文,如韓愈《贈劉師服》、歐陽修《廬山高》等,常借“兀臲”表現自然景觀的險峻或人物處境的艱難,具有形象化的修辭效果。

建議: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若需引用需标注古籍來源。日常表達中可用“搖晃”“笨拙”“岌岌可危”等詞替代。

别人正在浏覽...

邦佐薄層逼身滄浪客纏織插身成襲稱星赤道人種充箱盈架倅卒刁刁東齊東徙西遷惡日耳學房契房帖幡纚負鐵甘酪功夫茶恨鐵不成鋼虹勢昏愎渾掄吞棗谏匦奸桀極大值嗟慨潔晰靜雅開閤诓設跨險雷室龍山佳會馬鍋頭毛豆節梅花白腦語彭韋辟面強弱氣動棋路散勇三忠升任射生戶耍私情私谷四京綏服瑣眇泰然自若恬怠囤集邪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