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官名。掌宗廟祭祀時輔佐王後薦獻等事。《周禮·春官·外宗》:“外宗,掌宗廟之祭祀,佐王後薦玉豆,眡豆籩,及以樂徹,亦如之。”
(2).王諸姑及姊妺的女兒等。《周禮·春官·序官》:“外宗,凡外女之有爵者。” 鄭玄 注:“外女,王諸姑姊妺之女,謂之外宗。”《禮記·雜記下》:“外宗為君夫人,猶内宗也。” 鄭玄 注:“外宗謂姑姊妹之女,舅之女,及從母,皆是也。”
“外宗”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具體如下:
釋義:外宗是古代掌管宗廟祭祀事務的官職,主要負責在祭祀時輔助王後完成薦獻禮儀,例如擺放祭器(如玉豆、籩豆)及配合樂舞撤去祭品等。
出處:《周禮·春官·外宗》明确記載其職責:“外宗掌宗廟之祭祀,佐王後薦玉豆,眡豆籩,及以樂徹,亦如之。”。
釋義:指與王室有血緣關系但屬于外姓的女性親屬,包括王的姑母、姐妹的女兒,以及舅父之女、從母(姨母)等。
文獻依據:
部分資料提到“外宗”作為成語,引申為“背離宗族或宗教傳統”,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衍生含義。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語義。
《外宗》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外(wài)和宗(zōng)。
拆分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外宗分别由“夕”和“宀”兩個部首組成。
夕是一個單筆畫,表示夜晚;宀具有三個筆畫,表示房屋。
《外宗》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宗教觀念。在傳統的宗教體系中,外宗用來指代與本宗(本家宗教)不同的宗教,或者是指其他的神秘宗教。
《外宗》在繁體中的寫法為「外宗」。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外宗的拼音會寫成「wài zōng」,字形和現代略有差異,但整體上還是可辨認的。
以下是一些使用《外宗》這個詞的例句:
1. 他信仰外宗,對于我們本宗的教義并不了解。
2. 這個宗教被認為是外宗,許多人對其持懷疑态度。
3. 雖然他是我們宗教的外宗信徒,但他與我們的關系十分友好。
組詞:
1. 外祖(指姓氏的外家親屬)
2. 外交(與國家之間的交往和溝通)
3. 外部(指某物或某事物的外面部分)
近義詞:
異宗、他宗、他教
反義詞:
本宗、本教、同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