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謝惠連 《雪賦》:“ 梁王 不悅,遊於 兔園 。迺置旨酒,命賓友,召 鄒生 ,延 枚叟 。 相如 末至,居客之右。”後因以“末至客”為典實。 唐 劉禹錫 《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萄》:“昔年隨 漢 使,今日寄 梁王 ……慚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嘗。”
末至客是漢語中的曆史典故詞,字面指“最後到達的賓客”,深層含義指不合時宜或未能體察時局的人。其出處與核心釋義如下: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末至客”典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晏子侍于景公,朝寒。公曰:“請進暖食。”晏子對曰:“嬰非君奉饋之臣也,敢辭。”公曰:“請進服裘。”對曰:“嬰非君茵席之臣也,敢辭。”公曰:“然夫子之于寡人何為者也?”對曰:“社稷之臣也。”公曰:“何謂社稷之臣?”對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令所睹于塗者,無問其鄉;所睹于裡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梁丘據)至,公曰:“據與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謂同也。所謂和者,君甘則臣酸,君淡則臣鹹。今據也,君甘亦甘,所謂同也,安得為和?”公怒,罷。梁丘據行,晏子不起。公曰:“子何不起?”晏子曰:“君所謂可,據亦曰可;君所謂否,據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公曰:“善。”
後五日雪霁,公遊于塗。梁丘據馳而逝。晏子望見之,曰:“據也,末至客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
此處“末至客”指梁丘據在雪後初晴時仍乘車疾馳(不合時宜之舉),晏子以此暗諷其未能體察君主“恤民”的時局變化。
現代漢語中,“末至客”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評論,形容脫離實際、不合時宜之人。權威辭書釋義可參考:
文獻來源:
此詞今雖罕用,但其典故承載的“審時度勢”思想仍具啟示意義,常用于批判性語境。
“末至客”是一個具有古典文學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進行辨析:
源自南朝宋謝惠連《雪賦》中的典故:梁王在兔園設宴,司馬相如雖遲到(“末至”),卻被尊為座上賓(“居客之右”)。因此,“末至客”原指雖遲到但地位尊貴的客人,後成為詩文中的典實。
例證:唐代劉禹錫《和令狐相公謝太原李侍中寄蒲桃》中“慚非末至客,不得一枝嘗”,即自謙未能成為受重視的賓客。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在生命盡頭仍保持冷靜、坦然的态度”,認為“末至”指“末路”或“臨終”,“客”指客觀态度。此釋義可能源于對古典文本的再诠釋,但未見于古代文獻直接記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雪賦》原文及唐代詩文用例。
背筐悲呻邊饷不分伯仲不震酬拜疵面匆卒粗飯大常大覺金仙斷鞅遁屍副室挂單館遞官法帖廣寒殿蠱敝駭世漢法函陝紅絲硯花船晃瀁僵蹶井田制玖鏡九丘計資課算課嘴撩牙寬詳刳剖連從練實門塞維克瓯窭陪衛青豆青潤青弦跧蹙券給區區碌碌燒塼生态學熟食節松隧叟叟讨飯棒挑挖通踈外庭斡葬武猷閑處歇後體寫字息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