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管句 ”。管理。 宋 歐陽修 《舉留胡瑗管勾太學狀》:“自 瑗 管勾太學以來,諸生服其德行,遵守規矩。” 宋 朱彧 《萍洲可談》卷二:“ 廣州 蕃坊,海外諸國人聚居,置蕃長一人,管勾蕃坊公事。”《續資治通鑒·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詔遣使臣一人,管句故太師 趙普 家事。”
“管勾”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管勾”由“管”(管理、監督)和“勾”(勾畫、辦理)組成,核心含義為管理、監督某項事務。在不同語境中,可作動詞或官職名稱使用。
“管勾”既是古代行政管理的具體實踐,也是官職制度演變的體現,需結合曆史背景理解其内涵。
管勾(guǎn gòu)指的是管理和監察的職務或職位。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漢字,分别是「竹」和「力」。
「竹」是指竹筍,表示竹子的特點——高而直,象征了權威和威嚴。而「力」則代表力量、能力。結合起來,表示擔任管理職責、運用權力的人。
「管勾」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官制。在古代,諸侯國和王朝都設有官員負責管理國家事務。這些官員被稱為「管勾」,擔任督察、指揮和監督的職責。
繁體字中的「管勾」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的「管勾」漢字寫法有所改變。在古代金文和篆刻中,「管勾」的寫法分為兩個版本。一是「玄」字旁,上半部分為「力」,下半部分為「春」;另一個版本是上半部分為「甘」,下半部分為「光」。這些版本的寫法在演變過程中逐漸被現代字形所取代。
以下是使用「管勾」一詞的例句:
1. 他被任命為公司的管勾,負責監督各部門的運營。
2. 這個管勾為了維護社區的安全,采取了嚴格的管理措施。
組詞:
1. 管理:負責組織、指導和監督工作的行為或職務。
2. 勾結:秘密地結合在一起,通常是為了共同進行不正當或非法活動。
近義詞:
1. 督察:監督和檢查,确保工作或行為的合規性和質量。
2. 管事:負責管理和安排工作的人,常指負責學校、酒店等場所的管理人員。
反義詞:
1. 被管:受到其他人的管理和監督。
2. 隨意:沒有受到限制或約束,憑自己的意願行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