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郡府。《宋書·周朗傳》:“火逸燒郡廨, 朗 悉以秩米起屋,償所燒之限。” 唐 司空圖 《月下留丹竈》詩序:“詩題五字,乃真仙之詞也……熟視木文,則字皆隱起成列矣。某年中,廉帥上聞,且命鑱其逸跡,藏於郡廨。”
郡廨的詳細解釋
定義與基本含義
“郡廨”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專指中國古代郡一級行政單位的官署或衙門。其中,“郡”表示秦朝以來設立的行政區劃,相當于現代的縣或州;“廨”則指官府辦公的場所或建築。因此,“郡廨”整體意為郡級政府的辦公地點,是地方行政、司法和稅收事務的處理中心。這一詞彙常見于曆史文獻中,體現了古代中國地方治理的結構。
詞源與演變
“郡”源自秦朝的郡縣制,最早作為軍事和行政分區,後演變為地方管理單位;“廨”則源于古代官署建築的通稱,強調其公共職能。兩字結合後,“郡廨”在漢代至唐代文獻中頻繁出現,如《漢書》和《唐書》,用于描述郡守的辦公場所。詞義上,它區别于“縣廨”(縣級官署)或“州廨”(州級官署),突顯了層級差異。
曆史背景與用法
在曆史語境中,“郡廨”多見于唐宋時期,是地方權力象征。例如,郡廨通常設有大堂、庫房和牢獄,用于處理民生訴訟、賦稅征收等事務。其建築風格多體現威嚴,常位于郡城中心。一個典型用法見于唐代詩人杜甫的詩句:“郡廨蕭條秋草生”,描繪了官署荒涼的景象,反映了社會變遷。隨着明清時期行政區劃改革,“郡”制逐漸淡化,但“郡廨”一詞仍保留在史書和文學作品中。
參考來源
以上解釋綜合參考了權威漢語詞典資源,包括《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和《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這些來源對古漢語詞彙的釋義具有專業性和可信度。
“郡廨”是漢語中一個曆史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jùn xiè()
郡廨即“郡府”,指郡一級的行政官署,是古代郡守及其屬員處理政務的機構()。
該詞現已不常用,主要用于研究古代政治制度或文獻解讀。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書》等典籍()。
白醭慘蹙參叩操擅長才廣度仇害詞黃當上敵不可假遁藏方寸已亂方弘鋒生粉芡臯鷄聒叫毀剝戶侍谫劣劍氣箫心教墨記殿借使鲸觀今古記着枯研枯耘傷歲累積領空龍草胪雲梅童棉套密章謀夫孔多南甯甯折不彎潛荟切急卻顧雀台日勢銳減桑田碧海水蜮說戒四統四業貪財慕勢炭敬填河頹隴外加王勃完強賢名獻詩小乖乖下喬入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