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人節的意思、人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人節的解釋

古代使臣所執的人形符節,用以表示身份的一種信物。《周禮·司徒下·掌節》:“守邦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以英蕩輔之。”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下:“節者,操也,瑞信也。謂持節必盡人臣之節操耳……則古者持節類於持印。夫守國者用玉節,守都鄙者用角節,使山國者用虎節,使土國者用人節,使澤國者用龍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人節,漢語中特指農曆正月初七的傳統節日,又稱“人日”“人慶節”。該習俗最早見于漢代文獻,據《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镂金薄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鬓”,反映出古人對人類誕辰的樸素認知。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人節”由“人”與“節”構成複合詞,其中“人”特指人類群體,“節”指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時間節點。這種構詞法體現了漢語詞彙“以單音詞素組合表意”的特征。南朝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已完整記載相關節俗,說明該詞至遲在六朝時期已形成穩定語義場。

民俗學研究表明,人節承載着多重文化意義:其一通過“占卜”活動(如觀天氣陰晴預判全年運勢)表達趨吉避兇心理;其二以“食俗”為載體(如食七寶羹、煎餅)寄托健康祈願;其三借助“人勝”裝飾(剪彩帛作人形飾品)彰顯人本思想。這些習俗在《齊人月令》《北堂書鈔》等古籍中均有印證。

隨着時代變遷,人節習俗呈現地域化演變特征。當代山東、福建等地仍保留吃“及第粥”、登高賦詩的遺風,而中原地區則多與元宵節俗融合。這種文化流變在民俗學家鐘敬文主編的《中國民俗史》中得到系統梳理,證實了傳統節日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動态傳承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

“人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背景理解:

一、中國傳統節日(正月初七)

時間:農曆正月初七,又稱“人勝節”“人慶節”
起源:源于女娲創世神話,傳說女娲第七日造人,故定此日為“人類的生日”。
習俗:

  1. 戴人勝:用彩紙或金箔剪成人形頭飾,寓意祈福;
  2. 登高賦詩:文人雅士登高吟誦,寄托美好願景;
  3. 吃七寶羹:部分地區食用七種蔬菜熬制的羹湯,象征祛病避災。
    曆史:漢代已有雛形,魏晉後逐漸興盛。

二、古代符節制度中的信物

定義:古代使臣持有的“人形符節”,用于身份認證,屬周代禮制範疇。
用途:

三、其他可能的混淆概念

  1. 國際勞動節誤稱:個别低權威性資料提及“人節”指五一勞動節,但缺乏廣泛依據;
  2. 愚人節/火人節:部分名稱相近的節日(如4月1日愚人節、美國火人節)易産生混淆,但文化内涵無關聯。

建議:需根據具體語境區分“人節”的指向,傳統節日與符節信物是主要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安昌白鵺半就業拔軸法變型表色别無它法不乏先例布路猜崄蒼潤禅關晨衣大奸搭架子誕英杜詩惡衣粗食鳳子高聲根根梢梢構堂過奬豪豬鞾弘裕悔亡瑚琏胡支驚怖金蓮燭矜歎積沙成塔刻蠟寬順暌載籠燭綠林起義買譽芒洋美蔭溟誅鵬飈乾掙殑殑秋天七貞九烈三端身寄虎吻伸直獅頭鵝霜訊水功談僧天候脫套換套僞蔽武震鄉祠險躁校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