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陰曹的誅伐。 清 馮桂芬 《關帝覺世真經闡化編序》:“膜拜恐後,必信必虔,不特乞靈邀福之謂,亦實有懼溟誅,而惡念為之衰息者。”
“溟誅”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宗教、倫理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溟誅(míng zhū)指“陰曹地府的懲罰”,即民間信仰中認為人死後在陰間因生前罪孽而遭受的審判與責罰。該詞帶有強烈的因果報應色彩,強調對惡行的懲戒。
最早見于清代馮桂芬的《關帝覺世真經闡化編序》:
“膜拜恐後,必信必虔,不特乞靈邀福之謂,亦實有懼溟誅,而惡念為之衰息者。”
此處通過“懼溟誅”表達對陰間懲罰的敬畏,以此勸人向善。
組合後,“溟誅”特指幽冥世界的因果報應,屬于宗教文化中的懲戒概念。
該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善惡有報”的倫理觀,尤其與道教、民間信仰中的“陰司審判”觀念密切相關。通過強調“溟誅”的威懾力,引導世人遵守道德規範。
若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或查閱清代勸善文獻中的用例。
《溟誅》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追求正義,替天行道,追求公平正義。
《溟誅》的拆分部首是水部和言部。
《溟誅》共有13畫。
《溟誅》這個詞是現代文學作品《溟》中的詞語,作者将兩個漢字通過組合形成這個詞語,以表達追求正義的意義。
《溟誅》的繁體字為「潁誅」。
在古時候,「溟誅」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的寫法請參考古代字典。
劉大勇憑着他對社會正義的追求,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溟誅》的道路。
溟海、誅心、溟淵、誅惡、水溟等。
伸張正義、追擊邪惡、制裁不公等。
姑息養奸、縱容邪惡、妥協無恥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