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秋天的意思、秋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秋天的解釋

[autumn] 秋季

詳細解釋

(1).秋日的天空。 漢 桓寬 《鹽鐵論·相刺》:“文學言治尚於 唐 虞 ,言義高於秋天,有華言矣,未見其實也。” 北周 庾信 《小園賦》:“非夏日而可畏,異秋天而可悲。” 前蜀 尹鹗 《菩薩蠻》詞:“ 隴 雲暗合秋天白,俯窗獨坐窺煙陌。”

(2).秋季。 唐 張谔 《九月》詩:“秋天林下不知春,一種佳遊事也均。” 胡適 《嘗試集·十一月二十四夜》:“現在他們說我快要好了,那幽豔的秋天早已過去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秋天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及文化内涵如下:

一、基礎釋義

秋天指一年中的第三季,北半球通常為公曆9月至11月,南半球為3月至5月。此時氣候由熱轉涼,草木凋零,農作物成熟,故又稱“秋季”。

來源:


二、文化意象與象征

  1. 豐收與喜悅

    秋天是谷物成熟的季節,如“五谷豐登”“秋收冬藏”,象征勞動成果和富足生活。

    來源:《詩經·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獲稻”,反映農耕社會的秋收場景。

  2. 蕭瑟與愁思

    因草木凋零、寒風漸起,秋天常被賦予悲涼色彩,如“秋風蕭瑟”“傷春悲秋”。

    來源:屈原《離騷》以“惟草木之零落兮”喻人生遲暮;杜甫《登高》“萬裡悲秋常作客”抒發羁旅之愁。

  3. 高遠與澄澈

    “秋高氣爽”形容天空明淨、氣候宜人,體現對自然之美的贊頌。

    來源:王勃《滕王閣序》“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描繪秋日清朗景象。


三、别稱與雅稱

來源:


四、節氣與物候

秋天包含六個節氣:

  1. 立秋(8月7-8日):秋季始,暑熱未消。
  2. 處暑(8月23日左右):“處”意為終止,暑氣漸退。
  3. 白露(9月7日):晝夜溫差大,晨露凝結。
  4. 秋分(9月23日):晝夜等長,農事繁忙。
  5. 寒露(10月8日):露水寒涼,秋意加深。
  6. 霜降(10月23日):初霜出現,作物收儲。

來源:中國氣象局《二十四節氣釋義》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五、語言應用示例

秋天既是自然季節的客觀描述,亦承載着中華文化中豐厚的哲學思考與審美意象。

網絡擴展解釋

“秋天”是四季中的第三季,具有自然特征、文化象征和情感表達等多重含義:

  1. 自然季節特征
  1. 文化象征意義
  1. 文學情感載體
  1. 特殊用法延伸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可指代時間節點(如"2023年秋天")、氣候狀态("秋高氣爽")或情感載體("傷春悲秋"),其内涵隨使用場景産生語義遷移。

别人正在浏覽...

礙口識羞挨排白疊巾班門鄙詐鈔引城子崖遺址徹曙大恩大德殚弊蹈機握杼大吆小喝頓門伐毛換髓凡瑣反顔跟尋狗窦大開關領觀往知來寡與黑犢火前花檢察官兼士翦鑿蛟人進折計上心頭絕密慨懑匡難坤伶略城列胪朦郁銘篆偏惡齊貨傾竦秦中棋壇曲學诐行攘雞熱和人民英雄紀念碑人微權輕弱辰沈流神虈飾名事望收割守牧瑣微枉物難消痿瘁霞路崄難斜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