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形容婦女無比貞節剛烈,甯死不失身。《孽海花》第二一回:“當初讨我時候,就沒有指望我甚麼三從四德七貞九烈。”
“七貞九烈”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qī zhēn jiǔ liè,主要用于形容舊時婦女堅守貞節、剛烈不屈的品質,強調甯死也不失身的道德觀念。
核心含義
該成語指女性在傳統道德約束下,以極端方式維護貞潔,如甯死不屈或抗拒壓迫。其“七”和“九”并非具體數字,而是虛指程度之深。
出處與用法
現代視角
這一成語反映了封建時代對女性的道德束縛,帶有曆史局限性。當代語境中,其使用頻率較低,更多作為文化現象或文學研究的對象。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具體文獻用例,可參考《灰闌記》原文或相關文學研究資料。
七貞九烈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七位貞節高潔的女子和九種表現在戰鬥中所展現的勇猛。它用于形容女子貞青春美好、不負人夫,将士在戰鬥中奮勇殺敵。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七(丶一丨)、貞(⺄一一)、九(乙二人)、烈(灬屍一夂)
來源:
七貞九烈這個成語源自《史記·衛将軍骠騎列傳》中的一則故事。據傳,秦漢之際,有位叫王貞子的女子,丈夫因歲月征戰早亡,喪偶後她守節不嫁,堅貞不屈。公元前206年朝鮮南部作戰時,王貞子帶領七位守貞節的女子,積極參與戰鬥,表現出了極高的勇敢和無畏精神。因此,七貞九烈成為形容女子貞節不屈和将士勇猛的代名詞。
繁體:
七貞九烈(七貞九烈)
古時候漢字寫法:
七貞九烈的古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無太大變化。
例句:
她們被譽為時代的七貞,成為年輕女子們學習的榜樣。
在戰場上,勇敢的将士們表現出七貞九烈的精神,毫不畏懼地沖向敵人。
組詞:
七零八落、貞潔、九天攬月、烈火烹油
近義詞:
貞節、勇敢、堅毅
反義詞:
放縱、怯懦、優柔寡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