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賢祠。 清 丘逢甲 《饒平雜詩》之六:“未敢鄉祠薦蘋藻,千秋遺議兩尚書。”參見“ 鄉賢祠 ”。
“鄉祠”是漢語詞彙,拼音為xiāng cí,指鄉賢祠,即古代為紀念本地賢達或德高望重者而設立的祠堂。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鄉祠由“鄉”和“祠”組成:“鄉”指家鄉或基層行政區,“祠”指供奉祖先、先賢或神靈的場所。合指為紀念地方賢者而建的祠堂。
功能與用途
鄉祠主要用于祭祀本地有德行、功績的人物,兼具紀念與教化功能。例如河南夏邑縣的“孔子還鄉祠”,即為紀念孔子回鄉考察而建。
曆史文獻例證
清代丘逢甲在《饒平雜詩》中提及:“未敢鄉祠薦蘋藻,千秋遺議兩尚書”,表明鄉祠常用于祭祀儀式(如獻蘋藻等祭品),也隱含對曆史人物的評價。
結構解析
相關延伸
鄉祠與“鄉賢祠”同義,屬于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于明清時期,反映傳統社會對道德典範的尊崇。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如孔子還鄉祠的曆史),可參考的詳細描述。
《鄉祠》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
它的拆分部首是:“十”和“示”。
它的筆畫數分别是:鄉(3畫)+ 祠(7畫)= 總計10畫。
《鄉祠》的來源及意義:
鄉祠,意思是鄉村中的祠堂,即用于祭祀祖先的場所。
在古代,鄉祠通常是鄉村中最重要的宗族祠堂,用于舉行祭祀儀式和祈福活動。
繁體字形:
鄉祠(繁體):鄉祠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鄉祠(古):鄉祠
鄉祠的例句:
1. 他們定期前往鄉祠祭祀祖先。
2. 這座鄉祠是我們一家世代相傳的信仰之地。
組詞:
鄉村、鄉親、鄉音、鄉情
近義詞:
家祠、宗祠、族祠、廟堂
反義詞:
都市、城市、現代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