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人节的意思、人节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人节的解释

古代使臣所执的人形符节,用以表示身份的一种信物。《周礼·司徒下·掌节》:“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邦国之使节,山国用虎节,土国用人节,泽国用龙节。皆金也,以英荡辅之。”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下:“节者,操也,瑞信也。谓持节必尽人臣之节操耳……则古者持节类於持印。夫守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使山国者用虎节,使土国者用人节,使泽国者用龙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人节,汉语中特指农历正月初七的传统节日,又称“人日”“人庆节”。该习俗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薄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反映出古人对人类诞辰的朴素认知。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人节”由“人”与“节”构成复合词,其中“人”特指人类群体,“节”指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时间节点。这种构词法体现了汉语词汇“以单音词素组合表意”的特征。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已完整记载相关节俗,说明该词至迟在六朝时期已形成稳定语义场。

民俗学研究表明,人节承载着多重文化意义:其一通过“占卜”活动(如观天气阴晴预判全年运势)表达趋吉避凶心理;其二以“食俗”为载体(如食七宝羹、煎饼)寄托健康祈愿;其三借助“人胜”装饰(剪彩帛作人形饰品)彰显人本思想。这些习俗在《齐人月令》《北堂书钞》等古籍中均有印证。

随着时代变迁,人节习俗呈现地域化演变特征。当代山东、福建等地仍保留吃“及第粥”、登高赋诗的遗风,而中原地区则多与元宵节俗融合。这种文化流变在民俗学家钟敬文主编的《中国民俗史》中得到系统梳理,证实了传统节日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动态传承机制。

网络扩展解释

“人节”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具体背景理解:

一、中国传统节日(正月初七)

时间: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人胜节”“人庆节”
起源:源于女娲创世神话,传说女娲第七日造人,故定此日为“人类的生日”。
习俗:

  1. 戴人胜:用彩纸或金箔剪成人形头饰,寓意祈福;
  2. 登高赋诗:文人雅士登高吟诵,寄托美好愿景;
  3. 吃七宝羹:部分地区食用七种蔬菜熬制的羹汤,象征祛病避灾。
    历史:汉代已有雏形,魏晋后逐渐兴盛。

二、古代符节制度中的信物

定义:古代使臣持有的“人形符节”,用于身份认证,属周代礼制范畴。
用途:

三、其他可能的混淆概念

  1. 国际劳动节误称:个别低权威性资料提及“人节”指五一劳动节,但缺乏广泛依据;
  2. 愚人节/火人节:部分名称相近的节日(如4月1日愚人节、美国火人节)易产生混淆,但文化内涵无关联。

建议: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人节”的指向,传统节日与符节信物是主要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哀册凹凸白案,白案儿白蕉衫迸坼笔帽[儿]宾客如云不羁残酌陈痾炽腾楮火春祈秋报跐溜错涂挡寒顿悟访命浮巧负矢垓下高世骇俗割隶宫媛黄帕欢说家藏户有假楼挢捎阶陛记录惊飇急人所急开通元宝老阴掠草连枉凌嶒美言眄睨奈之何溺志平度轻薄少年轻赋薄敛轻描谈写侵枉闪过绳控水匪树炮思渴觫觫剔团圞通儒硕学通袖推诚相见纨牛香象小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