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禍害消除。《易·鹹》:“九四:貞吉,悔亡……象曰:貞吉悔亡,未感害也。” 王弼 注:“貞然後乃吉,吉然後乃得亡其悔也。”
“悔亡”一詞的釋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區分理解,具體如下:
基本解釋
由“悔”(後悔)和“亡”(失去)組成,表示悔恨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強調因錯誤行為或決策導緻無法彌補的後果。
例如:因投資失敗而悔亡,因錯失機會而悔亡。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個人生活、商業決策或政治失誤等場景,如“他因輕信他人導緻破産,如今悔亡不已”。
《易經》中的釋義
在《周易·鹹卦》中,“悔亡”指禍害消除,如爻辭“九四:貞吉,悔亡”,意為堅守正道可消除災禍。
王弼注:“貞然後乃吉,吉然後乃得亡其悔也”,即通過正确行為化解悔恨。
詞義演變
古義側重“消除災禍”,現代則演變為強調“悔恨至極”,二者因語境不同産生差異。
悔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後悔莫及,悔恨到無法挽回。它形容人在某個事情上犯下錯誤或做出不明智的決定後,深感悔悟但已經無法挽回局勢。
悔亡的拆分部首是心和亠。心部意味着與情感、内心相關,而亠部代表覆蓋、壓倒。筆畫分别為10畫和3畫。
悔亡的來源不詳,但在古籍中廣泛流傳。悔亡的繁體字為「悔亡」。
古時候,悔亡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它的基本形态基本保持一緻。例如,有些書籍中将「悔」的右邊部分寫成「爫」,形狀稍有不同。原因可能是因為古代字形演變的影響。
1. 他意識到自己對于事業的不重視已經造成了嚴重的後果,心中充滿了悔亡之情。
2. 她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機會,現在對自己的糊塗行為感到悔亡不已。
組詞:悔恨、悔過、亡羊補牢、懸峭、徒勞無益。
近義詞:晚悔、悔不當初、痛悔。
反義詞:不悔、得意忘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