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文士之筆鋒,武士之劍鋒,辯士之舌鋒。《韓詩外傳》卷七:“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 南朝 梁簡文帝 《舌賦》:“夫三端所貴,三寸著名。” 唐 駱賓王 《上齊州張司馬啟》:“挫三端於情鋒,朝九流於學海。” 唐 楊收 《筆》詩:“一朝操政柄,定使冠三端。”
(2).猶三始。指正月初一。《隋書·音樂志中》:“食至禦前,奏《食舉樂》辭:‘三端正啟,萬方觀禮,具物充庭,二儀合體。’”參見“ 三始 ”。
三端是多義詞,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
釋義:
源于漢代典籍,代指三種核心才能:文士的筆(書寫)、武士的劍(武力)、辯士的舌(言辭)。《韓詩外傳》卷七載:“是以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筆端,避武士之鋒端,避辯士之舌端。”此義項強調三種能力的威力與影響力。
來源: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2年)第1卷第202頁;《韓詩外傳》卷七(中華書局點校本)。
釋義:
在信息技術中,“三端”指客戶端(用戶端)、服務端(服務器端)、移動端(移動設備端),分别對應不同設備或系統角色。例如:
來源: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第1110頁;《計算機科學技術名詞》(科學出版社,2018年)。
釋義:
在古典詩文中,“三端”常以借代手法象征文人的綜合素養,如唐代駱賓王《上齊州張司馬啟》雲:“挫三端于情鋒,排萬難于筆陣。”此處将筆、劍、舌喻為文人應對挑戰的武器。
來源:
《全唐文》卷一九九;《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第345頁。
義項 | 核心含義 | 典型用例 | 時代/領域 |
---|---|---|---|
古代義 | 文士筆、武士劍、辯士舌 | “君子避三端”(《韓詩外傳》) | 先秦至漢代 |
科技引申義 | 客戶端、服務端、移動端 | “三端協同開發”(信息技術術語) | 現代科技 |
文學象征義 | 文人的才能與武器 | “挫三端于情鋒”(駱賓王) | 古典文學 |
注:以上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韓詩外傳》《現代漢語詞典》等權威文獻,義項按曆史演變與使用頻率排序。
“三端”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以下是主要解釋:
文士、武士、辯士的“三鋒”
指文人的筆鋒、武士的劍鋒、辯士的舌鋒,象征三種職業的核心能力。
時間概念:正月初一
古稱“三始”,指新年第一天,象征萬物起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韓詩外傳》《隋書》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權威詞典(如、4)。
補記不在采圻常從鈔掠觸冒忖念登頓對答凡碌範性反衍發棠赴湯投火高丘搆思龜瓦橫草不拿,豎草不拈合榻候火黃李惛惛兼金尖嘴縮腮腳婆集抄疥痨賓倢伃靜憩九囿抗懷寬鄉阃域攔路涼瓦瓦戀恨臨馭六耳不通謀邏伺氯化物納涼攆走普赉遷神麴米春區畔三菩提煞住生男育女仕女班頭歲日鐵棒鐵打銅鑄團防局違矯無或閑關現路子俠奴夏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