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忍心。得,語助辭。《紅樓夢》第六三回:“ 李紈 笑道:‘人家不得貴婿,反捱打,我也不忍得。’”《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難道你們娘兒們真個的還忍得叫我再作這官不成?”
“忍得”是一個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重含義,以下為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忍心”,即對某事感到于心不忍或難以承受。其中“得”為語助詞,無實際意義,僅起強調作用。例如:
現代擴展
部分語境中可引申為“能夠忍耐、承受”,強調對痛苦或壓力的克制力。例如:“忍得住欺騙,忘得了諾言”(陀思妥耶夫斯基語)。
在文化修養層面,“忍得”被賦予更深的哲學内涵:
“忍得”一詞從古典的“于心不忍”逐漸演變為包含忍耐、克己等積極意義,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曆史中的動态發展。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點。
忍得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形容一個人能夠忍受或容忍某種困難、痛苦、委屈等。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示意情感)和刃(刀劍),表示在内心深處含有鋒利的刀劍、忍耐力。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心:3畫(康熙字典),表示與内心、情感有關。
- 刃:2畫(康熙字典),表示與刀劍有關。
來源:忍得是古代漢字的衍生詞,據史書記載,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年》:“聶政忍而下之”。後來,忍得逐漸被廣泛使用,成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詞語。
繁體:忍得的繁體字形為「忍得」。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忍得的寫法多種多樣。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可以找到「忍得」的古代寫法為「忍㞢」。
例句:
- 他忍得住饑餓和寒冷的折磨。
- 忍得有多苦,就能享受多大樂。
組詞:耐心、忍耐、忍受、忍辱、忍受力。
近義詞:容忍、忍耐、寬容、忍讓。
反義詞:遷就、無法忍受、無法容忍、無法忍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