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名。劍首以玉作辘轳形為飾,故名。 唐 皇甫曾 《贈老将》詩:“轆轤劍折虯髯白,轉戰功多獨不侯。” 元 李直夫 《虎頭牌》第一折:“腰橫轆轤劍,身被鷫鸘裘。”
辘轳劍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劍名,其含義和特點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基本定義與名稱由來
辘轳劍因劍首(劍柄頂端)以玉雕成“辘轳”形狀而得名。辘轳是古代井上汲水用的滑輪裝置,劍首以此為飾,既體現工藝特色,也暗含“轉動靈活、剛柔并濟”的象征意義。
曆史文獻記載
該劍名最早見于唐代詩文,如皇甫曾《贈老将》中“轆轤劍折虯髯白”,元代雜劇《虎頭牌》也有“腰橫轆轤劍”的描述,說明其作為武将佩劍的文化意象。
别名與傳說
部分資料稱辘轳劍别名“背手劍”“秦王劍”或“宇宙鋒”,并傳為秦始皇佩劍,長約四尺(約1.3米),鋒利異常。但此類說法多見于民間傳說或低權威性來源,需謹慎采信。
文化象征
在文學作品中,辘轳劍常被借指寶劍,承載征戰功勳、豪俠氣概等意象,如韓翃詩句“傳看辘轳劍,醉脫骕驦裘”即通過劍與裘的組合展現人物風采。
辘轳劍的核心特征在于劍首的辘轳形玉飾,其名源于此,曆史文獻多用于描繪武将形象。相關傳說雖豐富,但需結合權威資料辯證看待。
《辘轳劍》(lù lí jiàn)是由“辘轳”和“劍”兩個字組成的詞語。辘轳劍是指一種刀劍的名稱。
辘轳的部首是車(車為部首),拆分後的筆畫為7畫;轳的部首是車(車為部首),拆分後的筆畫為10畫;劍的部首是刀(刀為部首),拆分後的筆畫為9畫。
辘轳劍的來源主要是出自于古代文獻中的記載,具體的起源和背景還存在争議。
繁體字為輅轤劍。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不同于現代漢字,但辘轳劍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
1. 他手握辘轳劍,威風凜凜地站在城牆上。
2. 辘轳劍削鐵如泥,威力非凡。
辘轳劍并不能與其他詞語直接組合成新的詞語。
與辘轳劍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輪劍、辘轳刀。
與辘轳劍意思相反的詞語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