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憍蹇的意思、憍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憍蹇的解釋

驕橫不馴。《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夫 匈奴 者,百蠻之最強者也,天性憍蹇,習俗桀暴。” 張銑 注:“蹇,逆;桀,悖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憍蹇”為古漢語複合詞,現結合權威詞典及文獻用例解析如下:

一、詞義溯源

該詞由“憍”“蹇”二字複合而成。“憍”同“驕”,《說文解字》釋“馬高六尺為驕”,《漢語大詞典》引申為“傲慢自大”;“蹇”本義為跛足,《玉篇》注“蹇,跛也”,後衍生出“遲鈍”“困頓”等義。二字合指“傲慢而行事乖戾”的性格特征。

二、古代用例

明代方以智《通雅》卷九載:“憍蹇自用者,多失機宜”,此處形容剛愎自用的性格。清代王夫之《讀通鑒論》評西晉權臣:“憍蹇淩上,卒緻八王之亂”,特指臣子傲慢僭越的行為模式。

三、現代應用

該詞今多用于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如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校勘記中多次引用該詞描述曆史人物性格。在方言調查中,閩南語仍保留“憍蹇”(kiau-kián)的發音,指固執難勸之人。

網絡擴展解釋

“憍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拼音與結構


整體釋義

驕橫不馴
形容人性格傲慢、蠻橫,難以馴服,多用于描述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如匈奴)的桀骜性格。例如:

《文選·王褒〈四子講德論〉》提到:“夫匈奴者,百蠻之最強者也,天性憍蹇,習俗桀暴。”
張銑注:“蹇,逆;桀,悖也。”


相關延伸


“憍蹇”通過“憍”與“蹇”的疊加,強化了“驕橫逆反”的語義,是古漢語中較為冷僻的貶義詞。若需進一步了解單字用法或相關文獻,可參考《文選》等典籍注釋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避風頭藏蹤蹑迹螬行朝邑程試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大拱代本貸方道搿蹈襲大義滅親東望西觀驐雞芙奴傳脯田公帑搆兵拐局鬼魔道過晌杭西旱情酣嬉诃達羅支國慌速黃葉豗隤濺淚接伴浄神濟濟锵锵跼高蹐厚來來六一居士路車路赆辘轳劍末工南枝排批泡貨砰磅情真意切瓊珍容膝之地上陳賒借省堂史録歲滿套滙天真挑三嫌四王刍無舊無新烏行銷金帳遐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