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蝴蝶裝的意思、蝴蝶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蝴蝶裝的解釋

古書裝訂法的一種,始于 宋 代。有字的紙面相對折疊,展開時,兩邊向外,像蝴蝶的雙翅,故稱。 明 張萱 《疑耀》卷五:“今祕閣中所藏 宋 闆諸書,皆如今制鄉會進呈試録,謂之蝴蝶裝。”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二》:“粘葉謂之蝴蝶裝。 王原叔 雲:‘書冊粘葉為上,縫繢歲久斷絶。’ 張子賢 言:‘ 宋 宣獻 令家録作粘法,予舊見三館書,黃本、白本皆粘葉,上下欄界出于紙葉, 孫莘老 、 錢穆父 亦如此。’ 孟奇 言:‘秘閣 宋 版書如試録,謂之蝴蝶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蝴蝶裝是中國傳統古籍裝幀形式之一,因其展開後版心居中、左右書頁形似蝴蝶雙翼而得名。該裝幀形式盛行于宋代,是雕版印刷技術發展後的重要書籍形态。

從裝幀技法分析,蝴蝶裝采用單面印刷紙張,将有字面朝内對折,以版心為中軸線将折口粘連成冊。這種工藝使書籍翻閱時呈現"字背相向"的特點。相較于卷軸裝,其優勢在于便于翻檢且版面利用率更高,《古籍版本學概論》記載該技術使宋代官刻書籍實現"冊頁成書,翻閱無绉"的突破。

蝴蝶裝的演變曆程可分為三個階段:早期沿襲經折裝折疊法,中期改良折頁方向形成典型樣式,後期因包背裝興起而式微。《中國古代書籍史》指出,現存最早的蝴蝶裝實物為北宋刻本《開寶藏》,其裝幀已具備成熟特征。國家圖書館藏南宋刻本《昌黎先生集》完整保留了原裝形态,印證了文獻記載的"紙撚穿訂,漿糊黏合"工藝特征。

該裝幀形式對後世影響深遠,其版式規範為冊頁書籍奠定基礎。現代古籍修複領域仍沿用蝴蝶裝原理,日本正倉院藏唐代文書修複案例顯示,這種傳統技藝在文物保護中具有獨特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蝴蝶裝是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形式的一種,其名稱來源于展開時書頁向外翻飛、形似蝴蝶雙翅的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起源
    蝴蝶裝屬于冊頁裝訂形式,具體方法是将印有文字的紙面朝裡對折,以中縫為基準對齊所有頁碼,用糨糊粘貼在包背紙上,最後裁切整齊成書。它始于唐末五代,盛行于宋元時期,是適應雕版印刷發展的重要裝訂技術。

  2. 裝訂方法

    • 紙張對折:将有字的一面朝内對折,形成單頁。
    • 粘連成冊:将折好的書頁中縫背面用糨糊逐頁粘連在包背紙上。
    • 裁切裝幀:粘連完成後裁齊邊緣,并包裹厚紙或缣帛作為封面。
  3. 特點與優勢

    • 書頁僅用糨糊固定,無需縫線,牢固且不易散頁。
    • 展開時頁面外翻,便于閱讀,但反面空白頁需翻兩次才能連續閱讀。
    • 版面保護性強,折疊後文字朝内,減少磨損。
  4. 曆史影響
    蝴蝶裝是經折裝後的重要革新,解決了早期卷軸裝翻閱不便的問題,成為宋代官方典籍(如《永樂大典》初稿)的主要裝幀形式。其技術為後世線裝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5. 名稱由來
    因裝訂後的書籍翻閱時頁面展開如蝴蝶振翅,故得名“蝴蝶裝”,亦稱“蝶裝”或“粘頁”。

提示:若需了解蝴蝶裝與現代裝幀的對比,可參考權威文獻或博物館實物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嗌嗌堡障逼禅簿籍步驟蹭躅絺葛抽頭春設楚翼殚技櫈杌鬥歌風旗墳羊覆勘副順甘豐耕事勾當孩虎鶴江橫陣弘休話差互施恩惠江山好改,本性難移建元焦火家無儋石基地竟已酒榼酒泉急轉直下俊雅硱硱老相識棱棱淩趠淩摩六親龍标奪歸蠻氣毛利腼慙平明圃田岐念栖逸日甚一日若荪水漚水剩山殘伺瑕導隙鳀海囤聚罔兩蚊船枭俊禽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