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讨西征的意思、東讨西征的詳細解釋
東讨西征的解釋
同“ 東征西讨 ”。 唐 楊炯 《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髫年學劒,丱歲論兵,以身許國,東讨西征。” 元 劉緻 《新水令·代馬訴冤》套曲:“便休説站驛難為,則怕你東讨西征那時節悔。”
詞語分解
- 東的解釋 東 (東) ō 方向,太陽出升的一邊,與“西”相對:東方。東經(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或經線)。東山再起(喻失勢之後,重新恢複地位)。付諸東流。 主人(古代主位在東,賓位在西):房東。股東。東道主(泛指
- 征的解釋 征 (③征⑦徵) ē 遠行:長征。征途。征夫。征人。征衣。征帆(遠行的船)。 用武力制裁,讨伐:征服(用力制服)。征讨。征伐。征戰(出征作戰)。南征北戰。 召集:征兵。征募(招募兵士)。征集兵馬。 收
網絡擴展解釋
“東讨西征”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dōng tǎo xī zhēng
- 釋義:指四面出兵征戰讨伐,與“東征西讨”同義,形容四處征戰或頻繁的軍事行動。
二、出處與典故
- 最早出處:唐代楊炯《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中記載:“髫年學劍,卯歲論兵,以身許國,東讨西征。”
- 曆史背景:多用于描述古代将領或軍隊在多個方向作戰的軍事行動。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作謂語、定語,常見于曆史叙述或文學作品中。
- 例句:
- 元·劉緻《新水令·代馬訴冤》:“便休說站驿難為,則怕你東讨西征那時節悔。”
- 唐·楊炯《唐右将軍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馳北走,東讨西征。”
四、延伸解析
- 近義詞:東征西讨、南征北戰。
- 感情色彩:褒義詞,強調為國征戰的英勇與功績。
- 使用場景:多用于曆史文獻、軍事讨論或比喻人生中多方向奮鬥的狀态。
若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權威來源(如、3、7)。
網絡擴展解釋二
東讨西征
《東讨西征》是一個漢語詞彙,由兩個詞組成,分别是“東讨”和“西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東讨”中,“東”字的部首是“一”,總共有4劃;“讨”字的部首是“言”,總共有6劃。
“西征”中,“西”字的部首是“一”,總共有4劃;“征”字的部首是“彳”,總共有8劃。
來源
“東讨西征”這個詞源于古時候對于戰争、征讨活動的描述和叙述。
繁體
《東讨西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東討西征》。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但是,“東讨西征”這個詞是比較現代的術語,因此其古代寫法與現代相同。
例句
1. 他帶領軍隊進行了一次東讨西征,最終奪得了勝利。
2. 這個朝代特别喜歡進行東讨西征的戰争,希望擴大疆土。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組詞:東南西北、東征西讨、南征北戰
近義詞:東山再起、東山再起、東西南北
反義詞:和平發展、内向型、保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