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舉考試中選第一名。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科場·甲辰科首題》:“今 山陰 朱相公 主甲辰試。首題為‘不知命’章,初命題即約同事,必三段平做,不失題貌,始可掄元;若違式即佳卷亦難前列。”《儒林外史》第十三回:“遇合有時,下科一定是掄元無疑的了。”《好逑傳》第八回:“若要少年有此才學,可以掄元奪魁,也還容易。”
“掄元”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詞彙,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掄元”指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第一名,即狀元。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競争選拔成為最優者。該詞由“掄”(選拔)和“元”(首位)組成,強調在嚴格考核中脫穎而出。
科舉制度關聯
該詞主要用于明清時期,科舉考試需經過鄉試、會試、殿試等多層選拔,最終殿試第一名稱為“掄元”。明代文獻《野獲編》提到考試命題和評分标準嚴格,符合格式的答卷才有資格“掄元”。
文學引用
清代小說《儒林外史》中多次出現該詞,例如“下科一定是掄元無疑”,反映當時社會對科舉功名的重視。
類似說法包括“奪魁”“折桂”,均強調競争中取得首位。例如“掄元奪魁”常連用,強化“第一”的語義。
總結來看,“掄元”是科舉文化的重要符號,既體現古代選拔制度的嚴苛性,也承載了傳統社會對學識與功名的價值取向。
掄元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揮動、舞動、旋轉。
掄元的部首是手,拆分成手和元兩個部分。
它的總筆畫數為15,其中手部部首的筆畫數為4,元部的筆畫數為11。
掄元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内篇·至樂》一書中,描述了人物舞動的場景。
在繁體字中,掄元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掄元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1. 舞台上的演員掄元起舞,引來觀衆的熱烈掌聲。
2. 他用力一掄元,把飛盤扔出了很遠的距離。
掄動、掄拳、掄扇、掄槌、掄錘、掄杆。
近義詞:舞動、揮動、旋轉。
反義詞:靜止、停止、不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