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吳 地送竈時用的草料、青豆。 清 顧祿 《清嘉錄·念四夜送竈》:“稻草寸斷,和青豆,為神秣馬,具撒屋頂,俗呼馬料豆。”
(2).泥豆。一種近野生型的大豆。可用作綠肥和飼料。
“馬料豆”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吳地送竈習俗用品
指中國吳地(今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在臘月二十四送竈神時使用的草料和青豆。人們将稻草切碎後與青豆混合,撒于屋頂,象征為竈神的馬匹準備飼料,故稱“馬料豆”。
植物名稱
指一種近野生型的大豆(學名:泥豆),主要用作綠肥和動物飼料,具有耐貧瘠、適應性強的特點。
藥用價值
中醫記載,馬料豆(即野料豆)具有補脾、利水、解毒的功效,可用于治療水腫、腎虛等症。《本草綱目》提到黑豆類入藥,而馬料豆作為其中一種,亦有補腎益肝、烏發明目的作用。
文化象征
在吳地民俗中,撒馬料豆的行為寄托了祈求平安、豐收的寓意,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對自然神靈的敬畏。
以上信息綜合自《漢典》《清嘉錄》等文獻及中醫藥典籍,其中藥用部分參考了《本草綱目》的記載。若需進一步了解完整内容,可查閱相關民俗研究或中醫藥資料。
《馬料豆》是一個名詞,用來形容人或事物的評價不高、不值得期待。通常用于形容一些不太重要或不夠有趣的事物。
《馬料豆》的拆分部首是馬、木和豆。根據《康熙字典》,它的總筆畫數為15。
《馬料豆》一詞來源于中國方言,最早出現于粵語中。馬料指馬食料,豆則指大豆。由于馬吃豆不能提供足夠的營養,所以被用來比喻不夠好的東西。
繁體字《馬料豆》為「馬料豆」。
在古代漢字中,馬料豆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變化。
1. 他的作品真是馬料豆,一點都不精彩。
2. 這個遊戲可真是一顆馬料豆,一點刺激感都沒有。
可以組成的詞語有:豆腐、制豆、豆蔻、馬食、食料等。
近義詞包括:爛、糟糕、平庸、無趣等。
反義詞包括:精彩、棒、優秀、有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