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感動的意思、感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感動的解釋

(1) [move;touch emotionally;impress]

(2) 觸動

感動人之善心

複取讀之,日再三,為感動太息。——《明史·海瑞傳》

(3) 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激動

上下無不感動

詳細解釋

(1).觸動。《荀子·樂論》:“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水浒傳》第四二回:“第三日, 晁蓋 又梯己備個筵席,慶賀 宋江 父子完聚,忽然感動 公孫勝 一個念頭:思憶老母在 薊州 ,離家日久,未知如何。”

(2).觸動感情,引起同情、支持或向慕。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二》:“天尚不能感動陛下,何敢望,獨有極言待死而已。”《新唐書·韋昭度傳》:“ 李昌符 亂興蒼卒, 昭度 質家族於禁軍,誓共讨賊,士感動,乃平 昌符 。” 清 恽敬 《後二仆傳》:“ 瑞金 處萬山,民性悍,喜邪説, 敬 視事期月矣,上下無所感動。” 巴金 《寒夜》五:“他能夠說服她,感動她,使她滿意地跟着他回家去麼?”

(3).猶感應。謂受影響而引起反應。《韓詩外傳》卷一:“故不肖者精化始具,而生氣感動,觸情縱欲,反施亂化,是以年壽亟夭而性不長也。”《陳書·樂志上》:“夫音本乎太始,而生乎人心,隨物感動,播於形氣。”《太平廣記》卷一六一引《感應經·五石精》:“陽燧之取火於日,方諸之取露於月……而水火可立緻者,陰陽相感動然之也。” 魯迅 《墳·科學史教篇》:“故科學者,神聖之光,照世界者也,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動。”

(4).感傷震驚。 晉 袁宏 《後漢紀·質帝紀》:“太尉 李固 曰:‘帝雖幼弱,乃天下之君也,今日崩亡,百神感動,豈有臣子反6*共掩匿,不舉哀邪!’” 宋 曾鞏 《移滄州過阙上殿劄子》:“﹝ 仁宗 ﹞棄羣臣之日,天下聞之,路祭巷哭,人人感動歔欷。”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五·至誠》:“讀史至 諸葛忠武侯 、 司馬文正公 之薨,輒感動流涕者,至誠為之也。”

動搖。感,通“ 撼 ”。 漢 王充 《論衡·奇怪》:“ 後稷 順生,不坼不副,不感動母體,故曰:‘不坼不副。’”《北史·薛琡傳》:“唯 琡 以 杲 為聚衆無名,雖強猶賊, 元顥 皇室昵親,來稱義舉,自 河陰 之役,人情駭怨,今有際會,易生感動。”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感動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感動”是漢語中一個多維度情感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基于權威資料的綜合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情感觸動() 指外界事物引發内心強烈共鳴,如看到英勇行為産生欽佩(例:戰士舍己救人讓群衆感動)或聽到真誠話語引發共情(例:巴金《寒夜》中試圖用言語感動他人)。

  2. 使動用法() 表示通過行為或語言主動引發他人情感波動,如交警幫忙換胎讓車主感動,或是《水浒傳》中公孫勝因宴席場景觸動思母之情。

二、曆史語義演變

  1. 古代含義()

    • 動搖:《論衡》記載“不感動母體”指身體未受震動
    • 感應:《韓詩外傳》用“生氣感動”描述生理受外界影響的反應
  2. 現代擴展() 新增對心理共鳴的強調,如看到他人善舉時産生的鼻酸、心跳加速等生理反應,以及注意力凝滞等心理現象。

三、文學與哲學意涵

  1. 儒家視角() 《荀子·樂論》認為音樂節奏能“感動人之善心”,将感動視為道德教化的媒介。

  2. 情感共鳴說() 當代定義為“他人故事與自身思想相遇産生的共鳴”,如《寒夜》中試圖用情感說服他人的場景。

四、典型表現

反應類型 具體表現()
生理反應 流淚、心跳加速、肢體微顫
心理反應 注意力凝滞、感官靈敏度下降
社會效應 激發向善行為(如群衆受榜樣感動而行動)

注:該詞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權威解釋可參考《漢紀》《明史》等典籍(),現代用法詳見《現代漢語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感動這個詞是用來形容人在面對某種情感或事件時産生的強烈情緒或印象。它常常表示深深的觸動和感激之情。 拆分部首和筆畫:感動這個詞的部首是心字旁,共有12個筆畫。 來源:感動一詞源于古代漢字,由心和動兩個字組成。心表示内心的感受,動表示激動或被觸動的狀态。 繁體:感動(Traditional Chinese)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感動的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由心字旁和動字組成。 例句:他的行為讓我深感感動。 組詞:感激、感謝、感傷、感人 近義詞:觸動、動容、打動 反義詞:冷靜、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