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nce notation] 對舞蹈作的書面記錄
舞譜是舞蹈藝術的書面記錄形式,指用特定符號、文字或圖示系統來記錄舞蹈動作、節奏、隊形變化及表演細節的規範化文本或圖表。其核心功能在于将轉瞬即逝的舞蹈動态轉化為可保存、可傳授、可複現的視覺化信息載體,是舞蹈創作、教學、研究和傳承的重要依據。
動态記錄工具:舞譜如同樂譜之于音樂,通過一套約定的符號系統(如拉班舞譜、貝奈什舞譜等)或圖文結合的方式,精确描述舞者的肢體動作(包括方向、力度、軌迹)、空間位移、節奏韻律以及多人舞蹈中的隊形調度。這解決了舞蹈“口傳身授”傳統中易失真、難保存的局限,使舞蹈作品得以跨越時空傳播。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7卷,第1089頁;《中國舞蹈大辭典》(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年),"舞譜"詞條。
教學與創作藍本:在專業舞蹈教育中,舞譜是規範訓練内容、統一動作标準的教材;對編導而言,它是構思、修改和固定舞蹈作品的創作腳本,确保作品在複排時保持原貌。
來源:《藝術學名詞》(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13年),"舞蹈記錄法"相關釋義。
中國現存最早的成熟舞譜為唐代《敦煌舞譜殘卷》(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以文字口訣描述動作節奏與銜接。宋代《德壽宮舞譜》則采用更豐富的術語記錄手勢、步伐。至近現代,西方科學化舞譜體系(如拉班舞譜)的引入,推動了中國舞蹈記錄的标準化進程。舞譜的完善不僅提升了舞蹈學科的學術性,更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昆曲身段譜、民間祭祀舞記錄)的保護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持。
來源: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九章;《敦煌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舞譜"條目。
當代舞譜已發展出數字化動态捕捉與符號記錄結合的新型态,廣泛應用于舞蹈版權保護、跨學科研究(如運動力學分析)及舞蹈人工智能開發領域。作為舞蹈生态學的核心文獻,舞譜的整理與研究對重構舞蹈史、比較民族舞蹈形态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獻價值。
來源:于平《舞蹈文化與審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劉青弋《現代舞蹈的身體語言》(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
“舞譜”是對舞蹈動作、隊形變化及音樂節奏等進行書面記錄的符號系統,主要用于舞蹈的傳承與教學。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形式
舞譜通過特定符號或文字記錄舞蹈的肢體動作、隊形變換、音樂節拍等要素。例如,中國敦煌石窟中發現的晚唐五代舞譜殘卷,使用“據”“搖”“送”等詞彙描述動作特征。
曆史背景
中國是較早使用舞譜的國家之一。敦煌發現的舞譜殘卷(約9-10世紀)是現存最早的實物證據,表明古代已形成系統的舞蹈記錄方式。
功能與作用
現代發展
當代舞譜體系更加多樣化,如拉班舞譜(Labanotation)等國際通用符號系統,進一步推動了舞蹈藝術的全球化傳播(需結合權威資料補充,當前搜索結果未直接提及,此處為示例性擴展)。
若需進一步了解敦煌舞譜的具體符號含義或不同文化中的舞譜差異,可參考舞蹈史相關文獻或專業研究。
鼻梁玻罩不徹頭補集層隅逞法掣縱大俥搗蒜第二骨服俸腹堅府庫鬼籙谷駒過到皇武溷渎溷俗假招子寄父駒騋良能麋脯末師木驢目逆而送難蔭生暖簾迫人歧義染人人傑叡智孺年三铉騷攜殺僇上情什末士坦守滞雙月選蘇菜雖休勿休太蔔韬襲剸繁治劇圖瓦盧土宇外物王塗逶蛇賢德襄事纖冶消腸酒小道枭勇屣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