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霜旦的意思、霜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霜旦的解釋

冬晨。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浙遊日記》:“十五日……兩岸緑橘丹楓,珍苞映日,雖霜旦嚴辰,有同暄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霜旦是漢語中具有文學意象的複合詞,字面指結霜的清晨。《漢語大詞典》将其解釋為“寒霜覆蓋的早晨”,特指秋冬季節晝夜溫差較大時,地表水汽凝結成白色冰晶的自然現象。該詞由單字“霜”(水汽凝華現象)和“旦”(天亮時分)構成,屬于偏正結構的聯合名詞。

從詞源學考證,《水經注·江水》中“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的記載,是現存最早将“霜”與“旦”組合使用的文獻。唐代李善在《文選注》中特别标注此詞“狀深秋晨景之寒冽”,說明其作為氣候特征描述詞的功能。

現代語言學研究顯示(王力《古代漢語》),該詞在文學語境中具有雙重意象:既指具體氣象現象,又引申為表達孤寂清冷的審美意境。如宋代陸遊《秋曉書感》中“霜旦聞征雁”的描寫,便同時承載着季節特征與羁旅愁思。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收錄該詞時,着重強調其作為時間名詞在古詩詞中的特殊用法。

在氣象學維度,霜旦的形成需同時滿足夜間輻射降溫明顯、空氣濕度飽和且風速微弱三個條件,這與《中國氣候區劃》中關于霜凍氣象指标的描述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主要見于文學作品對傳統意境的複現。

網絡擴展解釋

“霜旦”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霜旦(拼音:shuāng dàn,注音:ㄕㄨㄤ ㄉㄢˋ)指秋冬季節下霜的清晨,強調寒冷、清肅的自然環境特征。例如《水經注·江水二》中描述:“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此處“霜旦”即指秋冬早晨的寒涼景象。


二、文學應用

  1. 經典出處
    該詞多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如北魏郦道元《水經注》和明代徐弘祖《徐霞客遊記》,用于描繪自然景觀的冷寂氛圍。例如:“雖霜旦嚴辰,有同暄藻”(《徐霞客遊記·浙遊日記》),通過對比凸顯冬日清晨的獨特美感。

  2. 意境特征
    常與“林寒澗肅”“高猿長嘯”等意象結合,表現秋冬清晨的蕭瑟與靜谧,帶有凄清、孤寂的情感色彩。


三、常見誤解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10)将“霜旦”簡單解釋為“結霜的晴天早晨”或“美妙景色”,但根據經典文獻,其核心在于季節性的寒冷清晨,而非單純天氣描述,需注意語境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水經注》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闆田禀牆琤璁赤縧仇疾稠缛憚色豆脯短趁獨具訛語凡豔風刺蜂準浮齡孚愉溉汲戆樸個體所有制鹳鷒恒山尖風劍龍皎然荊屍吉事廐牧镌切軍略靠邊浪花樂土諒節流塵龍翔亂了套盧浮宮録子妙像撇蘭牝牡貧庶破崖絕角傾飲沙梁送殓瑣說瑣談讨誅體會頽毀挽近婉容溫故知新文帚誣矯梧邱之魂先買謝後歇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