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豪門富家以 南海 國人為奴,稱“崑崙奴”。《宋書·王玄谟傳》:“又寵一 崐崘 奴子,名 白主 。常在左右,令以杖擊羣臣。” 唐 裴铏 《傳奇·昆侖奴》:“時家中有 崑崙 奴 磨勒 ,顧瞻郎君曰:‘心中有何事,如此抱恨不已?何不報老奴?’” 宋 朱彧 《萍洲可談》:“ 廣 中富人多畜鬼奴……有一種近海者,入水眼不眨,謂之 崑崙 奴。”
(2).亦省稱“ 崑奴 ”。特指 昆侖 奴 磨勒 。 唐 裴铏 《傳奇·昆侖奴》有 昆侖 奴 磨勒 ,負 崔生 逾十重垣,與紅绡妓相會,并幫助出奔的故事。見《太平廣記》卷一九四。後因以借指熱心助人婚事者。 清 鈕琇 《觚賸·姜楚蘭》:“ 蘭 折簡緻生曰:‘資 虬髯 之帑,濟鷫裘之困,未為過也。願假 崑奴 ,速完 邛 遇。’”
“昆侖奴”是唐代對特定外來奴仆群體的稱謂,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析:
詞義來源
“昆侖”在古代并非專指昆侖山,而是泛指南洋地區(今東南亞至印度洋一帶),且常與“黑色”關聯。《舊唐書》記載:“自林邑以南,皆卷發黑身,通號‘昆侖’”,即膚色黝黑、卷發的人群被統稱為“昆侖人”。
身份屬性
指唐宋時期被販賣至中原的奴仆,多服務于貴族豪門,從事體力勞動或娛樂活動。
東南亞土著
主要來自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等地,屬棕色人種(尼格利陀人),因膚色較深被歸為“昆侖”範疇。
非洲黑人
部分通過阿拉伯商人從東非販運至唐朝,與東南亞群體混雜,均因膚色特征被統稱“昆侖奴”。
外貌特征
皮膚黝黑、卷發、體格健壯,部分擅長馴獸(如獅子、大象)或歌舞表演。
社會角色
文獻記錄
《太平廣記》等唐代文獻提及“昆侖奴磨勒”助崔生與紅绡女私奔的故事,塑造了其機智勇敢的形象。
貿易與傳播
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及非洲奴隸被阿拉伯商人轉賣至唐朝,廣州、泉州等港口是主要交易地。
“昆侖奴”是唐代多元文化交融的産物,其來源、職能及文化符號意義反映了當時中外交流的深度。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舊唐書》《太平廣記》等原始文獻。
昆侖奴這個詞由“昆侖”和“奴”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昆侖:昆(日字旁,4畫)、侖(人字旁,4畫)
奴:女字旁(3畫)
《昆侖奴》是古代文獻中出現的詞語,來源于中國古代士人對來自西方的各種民族人稱的總稱。在史書中,昆侖奴常被用來指代中亞地區的遊牧民族或奴隸來源。後來,昆侖奴逐漸演變成漢族對于少數民族的總稱。
繁體字“昆侖奴”的寫法與簡化字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古時候,昆侖奴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昆侖可以寫作“昆崙”、“崑崙”、“琨崙”等。奴也可能以“奴婢”、“奴僮”等方式寫作。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昆侖奴:
1.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昆侖奴》學習中國古代的曆史與文化。
2. 他們的隊伍裡有一名昆侖奴,幫助他們應對沙漠中的種種困難。
一些相關的詞語和組詞:
1. 昆侖山:亞洲大陸内陸地區最高山脈之一,位于中國西部。
2. 奴隸:指被剝奪自由、被别人掌握、出賣的人。
3. 奴役:指被迫從事為别人服務或工作的狀态。
昆侖奴的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昆侖少數民族、昆侖遊牧民族、西域人
反義詞:中原人、漢人、中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