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額的意思、賦額的詳細解釋
賦額的解釋
賦稅的數額。 元 戴表元 《排律十七韻賀阮侯伯子》:“攅眉詢賦額,正色署刑書。”《花月痕》第四回:“朝廷賦額日虧,軍儲日絀。”《清史稿·食貨志二》:“總計全國賦額,其可稽者, 順治 季年,歲徵銀二千一百五十餘萬兩,糧六百四十餘萬石。”
詞語分解
- 賦的解釋 賦 (賦) ù 舊指田地稅:田賦。賦稅。 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文體。 念詩或作詩:登高賦詩。 給予,亦特指生成的資質:賦予。賦有。天賦。禀賦。 古同“敷”,鋪陳,分布。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編
- 額的解釋 額 (額) é 人臉頭發以下、眉毛以上的部分,或某些動物頭部大緻與此相當的部位(俗稱“腦門子”):額頭。額角(僶 )。 牌匾:門額。匾額。 規定數量:額數。額外。定額。餘額。超額。空額。 筆畫數:;
網絡擴展解釋
“賦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
賦稅的數額(主流解釋)
- 源自古代財政制度,指國家規定應征收的賦稅額度。
- 文獻例證:
- 元代戴表元《排律十七韻賀阮侯伯子》提到“攅眉詢賦額”,反映官員核對稅賦數額的場景。
- 《清史稿·食貨志》記載順治年間“歲徵銀二千一百五十餘萬兩”,直接體現賦額的具體數值。
-
額外榮譽的授予(較少見)
- 提到源自科舉制度,指對優秀者授予官職或稱號的額外獎勵。但此解釋在其他權威典籍中未明确提及,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含義。
使用建議:
- 在曆史、經濟類文獻中,優先采用“賦稅數額”的解釋。
- 若涉及古代人才選拔制度,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是否為榮譽授予含義。
注:權威典籍如《漢典》《清史稿》均以“賦稅數額”為核心釋義,建議以此為準。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賦額(fù é)是一個漢字詞語,下面是有關它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賦: 貝部 (貝字底部) + 武部 (戈字底部) ,共8畫
- 額: 頁部 (頁字部首) + 人部,共9畫
來源:
賦額這個詞源于古代文獻和語言使用,用以描述給予人物職位、權力、頭銜或封號等的行為。在官方文件上,它也表示給予某人責任或義務。
繁體:
在繁體字中,賦額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賦額這個詞的基本形狀基本保持一緻。
例句:
1. 作為表彰他多年來的貢獻,國家為他賦予了一個高額頭銜。
2. 古代君主賦額給他的臣子可以顯示尊貴的地位。
組詞:
關于賦額,還有一些相關的詞語,如賦職、賦權、賦予等,它們都在描述給予别人職位或權力的行為。
近義詞:
賦予、賜予
反義詞:
收回、撤銷
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如果還有其他問題,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