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賦額的意思、賦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賦額的解釋

賦稅的數額。 元 戴表元 《排律十七韻賀阮侯伯子》:“攅眉詢賦額,正色署刑書。”《花月痕》第四回:“朝廷賦額日虧,軍儲日絀。”《清史稿·食貨志二》:“總計全國賦額,其可稽者, 順治 季年,歲徵銀二千一百五十餘萬兩,糧六百四十餘萬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賦額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義特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政府規定的賦稅征收額度。《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官府規定應征收賦稅的數額",該詞由"賦"與"額"兩個語素複合構成。

"賦"作為核心語素,本義指古代軍事征調制度,《說文解字》釋為"斂也",後引申為國家征收的田稅、捐稅等義項,如《尚書·禹貢》記載"厥賦惟上上錯"。而"額"作為限定語素,表數量限額之義,源自古代官署文書中的定額記載,《正字通》注"額,數限也",二者組合形成特定行政術語。

在曆史文獻中,賦額多用于描述明清時期的田賦制度。據《明史·食貨志》記載,洪武年間"定天下賦額",通過魚鱗圖冊确立土地稅基準。清代《賦役全書》更建立了省、府、縣三級賦額管理體系,形成"定額化征課"的財政制度。

現代漢語中,該詞保留在曆史學、財政學等專業領域,多用于研究古代經濟制度。在語言應用中,需注意其與現代"稅額""稅率"等概念的曆時性差異:賦額特指依據土地、人丁等要素核定的固定稅額,而現代稅收制度多采用比例稅率或累進稅率。

網絡擴展解釋

“賦額”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主要解釋,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1. 賦稅的數額(主流解釋)

    • 源自古代財政制度,指國家規定應征收的賦稅額度。
    • 文獻例證:
      • 元代戴表元《排律十七韻賀阮侯伯子》提到“攅眉詢賦額”,反映官員核對稅賦數額的場景。
      • 《清史稿·食貨志》記載順治年間“歲徵銀二千一百五十餘萬兩”,直接體現賦額的具體數值。
  2. 額外榮譽的授予(較少見)

    • 提到源自科舉制度,指對優秀者授予官職或稱號的額外獎勵。但此解釋在其他權威典籍中未明确提及,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含義。

使用建議:

注:權威典籍如《漢典》《清史稿》均以“賦稅數額”為核心釋義,建議以此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阿環包拯參讨钗梳騁觀沖舉出徇帶班怠事當不過刀筆先生吊辭丢下钯兒弄掃帚訪宇敷遺供飯狗吠之驚過街天橋還心願候天淮陽績荒色毀鬲回畔駕肩接迹檢察長湔浣檢着技養倦目柯笛渴盤陁國勑使賫志以殁雷嗔電怒淩并旅鴻琵琶千方百計強仕乾人樵擔七損八傷棄文存質人怨神怒日月交食上刑深更半夜十年書蜀黍私诃國泰勒枱球體沉韋絝委裘烏私香積飯挦綿扯絮笑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