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忍耻偷生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为了保全性命而忍受耻辱、苟且活下去的行为。其核心含义在于突出个体在极端困境下,以尊严为代价换取生存的无奈选择,蕴含强烈的道德挣扎与悲情色彩。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核心语义
指忍受屈辱,勉强维持生命。强调在面临生死存亡时,个体被迫放弃尊严以求生存的生存状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2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情感色彩
含贬义或中性偏贬,暗含对苟活者缺乏气节的批判,亦包含对生存困境的悲悯。如明代梁辰鱼《浣纱记》云:“但含羞忍耻,偷生以伺复仇之机。”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
字义分解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历史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史传文学。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勾践“忍耻归吴,为夫差仆役”,后演变为成语。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冯道传》亦批判“屈身忍耻以保富贵”的行为。
来源:《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刘洁修,中华书局,2009年。
伦理冲突
反映儒家“舍生取义”与生存本能间的矛盾。孟子主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而忍耻偷生恰与之形成对立。
来源:《孟子·告子上》,中华书局点校本。
文学象征
常见于历史小说与戏剧,如《东周列国志》中勾践卧薪尝胆、《红楼梦》贾府败落后众人苟活等情节,均以该词强化命运悲剧性。
来源:《中国文学主题学》,王立,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参考文献
“忍耻偷生”是一个汉语成语,其详细解释如下:
指因怯弱或无奈而忍受耻辱,苟且求生,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常形容在困境中选择妥协而非抗争的行为。
经典出处
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忍耻偷生为父仇,谁知奸计觅风流。劝君莫设虚言誓,湛湛青天在上头。”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亦有引申用例,如女子为保全遗腹子或等待复仇机会而暂时屈从。
近现代用法
多用于文学或口语中,批评因畏惧而放弃尊严的行为。例如:“他忍耻偷生多年,只为有朝一日报仇雪恨。”
适用于描述以下情境:
需要进一步扩展学习,可参考《醒世恒言》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词典)。
案堵如故棒疮沉积輲轮龊巷鹾政大録胆门丹丘生登能奠酒兜玄国兑款梵塔公共交通鸿朴怀强黄公垆化去胡侃假名托姓简捷窖货家绪绩用恐胁宽徇郎亢连队柳翠流居露根面临面如满月麪条鱼名场盘阿签军千寻祛治神明人柄人王容貌洒调三年碧穑人设阱生活力适变示重酸水谈谑饕殄托书吐吞挖苦乌菱乌鸟无状屑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