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勉勵。《北齊書·崔昂傳》:“ 昂 素勤慎,奉勑之後,彌自警勗,部分科條,校正今古所增損十有七八。”
“警勖”是一個漢語成語,由“警”(警惕、提醒)和“勖”(勉勵、鼓勵)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在保持警覺的同時給予勉勵。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警勖”指通過警示和激勵的雙重作用,使人既保持清醒的自我約束,又能積極進取。例如,在《北齊書·崔昂傳》中,描述崔昂“彌自警勗”,即通過自我警惕和勉勵來完善工作。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文獻,如《北齊書》中的記載:“校正今古所增損十有七八”,強調在嚴謹的自我要求下改進事務。古漢語中多用于描述個人修養或官場勤勉克己的态度。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警勖”可引申為對他人或自身的督促與激勵,常見于強調自律與進取精神的場景,如教育、職場管理等。
該詞融合了“警戒”與“鼓舞”的雙重意義,既要求避免懈怠,又倡導積極行動,體現了傳統中文裡對行為與心态平衡的重視。
警勖(jǐng xù)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現代文獻中,具有警醒、勸勉的意思。
警勖的部首是言,表示與語言相關;筆畫為14畫。
警勖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如《晉書·嵇康傳》中有“語段先奏,謂朝夕于國事有警勖。”使我們可以了解到警勖一詞的起源。
繁體字中的警勖為警勖。
古時漢字寫法較為複雜,與現代簡化字不同。警勖在古代往往寫作“警説”,其中“説”是“說”的意思,顯示了警勖與語言使用的密切關系。
1. 他在演講中警勖大家要保持努力學習的動力。
2. 學校教師常常警勖學生要遵守紀律,珍惜學習機會。
警告、警示、警戒、警覺
勸告、告誡、囑咐
安撫、安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