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勉勵。《北齊書·崔昂傳》:“ 昂 素勤慎,奉勑之後,彌自警勗,部分科條,校正今古所增損十有七八。”
警勖(jǐng xù)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少見的合成詞,由“警”與“勖”組合而成。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警”指警惕、戒備,引申為使人注意可能發生的危險;“勖”意為勉勵、鼓勵,如《詩經·邶風》中“以勖寡人”。二者結合後,“警勖”一詞既包含警示風險的含義,又蘊含督促進取的積極指向,可釋為“以警示之言激勵人保持警覺,同時奮發向上”。
從詞源結構看,該詞屬于古漢語中“同義複詞”的構詞方式,通過近義字疊加強化語義。據《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記載,此類詞彙多用于古代文書或訓誡語境,例如明代官員奏疏中曾用“朝夕警勖”表述自我鞭策之意。現代使用場景多見于學術著作或公文寫作,如政策文件中“警勖各級幹部恪守職責”。
需要注意的是,該詞未被收錄于《現代漢語詞典》等普及型工具書,屬于保留在專業辭書中的曆史詞彙。在具體運用時,建議結合上下文語境,避免與現代常用詞彙“警醒”“勖勉”等混用。
“警勖”是一個漢語成語,由“警”(警惕、提醒)和“勖”(勉勵、鼓勵)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是在保持警覺的同時給予勉勵。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警勖”指通過警示和激勵的雙重作用,使人既保持清醒的自我約束,又能積極進取。例如,在《北齊書·崔昂傳》中,描述崔昂“彌自警勗”,即通過自我警惕和勉勵來完善工作。
出處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時期的文獻,如《北齊書》中的記載:“校正今古所增損十有七八”,強調在嚴謹的自我要求下改進事務。古漢語中多用于描述個人修養或官場勤勉克己的态度。
現代應用
現代語境中,“警勖”可引申為對他人或自身的督促與激勵,常見于強調自律與進取精神的場景,如教育、職場管理等。
該詞融合了“警戒”與“鼓舞”的雙重意義,既要求避免懈怠,又倡導積極行動,體現了傳統中文裡對行為與心态平衡的重視。
百圾碎白蠟報銷寶珠山茶編年體标參逼勸哺樂槎枿乘雷蠢漢大術登高水雕甿發號吐令飛頭分鏡頭劇本狗仔子孤國鶴胎宏遠化力輝烈昏虐奸強牋藤劫初鈴節略極時救寒莫如重裘狂發廪膳生溜乾二淨龍門造像爐櫜門到門運輸綿甲緬邈涅汙氣口祇樹林确核弱化商均砂洲聲色不動身屍束身受命熟字隋圜俗意覃思填安恬泰體目文字銅镪豚子舞劇五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