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塵埃落定”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chén āi luò dìng,其核心含義是比喻事情經過曲折變化後終于有了确定的結果或徹底結束。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文學背景,可參考阿來《塵埃落定》原著或權威詞典。
《塵埃落定》(chén āi luò dìng)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事情或争議最終平息下來,狀态穩定。它由三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屍”、“土”和“火”三個部首。
下面是《塵埃落定》每個字的筆畫及拆分:
1. 屍(shī):3畫,表示屍體。
2. 土(tǔ):3畫,表示土地或土質。
3. 火(huǒ):4畫,表示火。
《塵埃落定》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莊子·秋水篇》。它原意是指塵土在歸位後不再揚起,引申為争端的平息。
在繁體字中,“塵埃落定”的“塵”字為“塵”,“埃”字為“”,“落”字為“落”,“定”字為“定”。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原始的“塵埃落定”漢字的寫法如下:
1. 屍:以人體的形狀寫成。
2. 土:以地面的形狀寫成。
3. 火:以火焰的形狀寫成。
以下是一些使用《塵埃落定》這個成語的例句:
1. 經過激烈的辯論,最後塵埃落定,大家達成了一緻的意見。
2. 經過多年的糾紛,法庭終于宣判,讓塵埃落定。
與《塵埃落定》相關的組詞有:
1. 塵土飛揚。
2. 埃塵不染。
與《塵埃落定》近義詞有:
1. 争議解決。
2. 紛争平息。
與《塵埃落定》反義詞有:
1. 争端升級。
2. 争議激化。
綜上所述,《塵埃落定》是一個形容事情或争議結束、狀态平穩的成語,可以拆分為“屍”、“土”和“火”三個部首,源于古代的《莊子·秋水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