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吏的意思、賢吏的詳細解釋
賢吏的解釋
賢能的官吏。《後漢書·孔融傳》:“雖 懿伯 之忌,猶不得念,況恃舊交,而欲自外於賢吏哉!”
詞語分解
- 賢的解釋 賢 (賢) á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賢明。賢德。賢能。賢良。賢惠。賢淑。賢哲。賢人。聖賢。禮賢下士。 敬辭,多指行輩較低的:賢弟。賢侄。賢契(對弟子或朋友子侄輩的敬稱)。 筆畫數:; 部首:貝; 筆
- 吏的解釋 吏 ì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 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筆畫數:; 部首:口;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賢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賢吏”由“賢”和“吏”組成:
- 賢:指有德行、才能、智慧。
- 吏:古代對官員的統稱,尤指基層官吏。
組合後意為賢能的官吏,強調官員需兼具道德修養與治理能力。
二、詳細解釋
- 核心特質
賢吏需具備廉潔奉公、正直誠信、聰明才智等品質,不僅要求個人品德高尚,還需具備處理政務的卓越能力。
- 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孔融傳》:“況恃舊交,而欲自外於賢吏哉!”,用于描述不與賢能官員為伍的行為,側面印證其重要性。
三、使用場景
- 贊美官員:如“他堪稱當代賢吏,深受百姓愛戴”。
- 鼓勵品德與才能:可引申至其他領域,比喻德才兼備的傑出人才。
四、相關詞彙
- 近義詞:良吏(同樣指賢能的官吏)。
- 反義詞:酷吏(指濫用職權、殘暴的官員)。
五、文化意義
“賢吏”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官員的雙重期待——既要有“修身齊家”的道德境界,又需具備“治國平天下”的實幹能力。這一概念至今仍對現代社會治理具有借鑒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語境用法,可參考《後漢書》等典籍或權威詞典釋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賢吏的意思
《賢吏》是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意思是指具有聰明才智、品德高尚、善于公務的官員。
拆分部首和筆畫
《賢吏》一詞的首字是貝,讀音bèi,表示財寶的貝殼。第二字是吏,讀音lì,表示古代的官吏。《賢吏》一詞共有10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
《賢吏》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出自古代經典文獻。其繁體字為「賢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貝的寫法較複雜,包括方形部分和曲線部分。吏的寫法則較為簡單,以直線和弧線相結合來表現。
例句
1. 他是一位賢吏,治理地方事務有條不紊。
2. 古代的賢吏常受到人們的景仰和尊重。
組詞
賢者、吏治、公吏、明吏、賢人等。
近義詞和反義詞
近義詞:良吏、賢臣、廉吏、能吏。
反義詞:昏吏、酷吏、腐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