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逡廵的意思、逡廵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逡廵的解釋

見“ 逡巡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逡廵”是“逡巡”的異體寫法,二者含義完全相同。這個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常見于古典文獻和文學作品中。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徘徊不前、猶豫不決的狀态。既可表示實際動作的來回踱步(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逡巡而遁”),也可表示心理層面的遲疑(如面對重大決策時的猶豫)。

  2. 引申含義

    • 退讓:因敬畏或禮節而主動退步(如《漢書·王莽傳》中“逡巡固讓”);
    • 順從:因外界壓力而暫時妥協(如“逡巡于權勢之下”);
    • 短暫瞬間:在文言中可引申為“片刻”(如《莊子·秋水》中“逡巡而卻”)。
  3. 構字解析

    • “逡”從“辵”(chuò,表行走)、“夋”聲,本義與退避相關;
    • “巡”從“辵”、“巛”(chuān)聲,表巡視動作,二字組合強化了“進退反複”的意象。
  4. 使用場景
    多見于曆史典籍(如《史記》《漢書》)、詩詞(如韓愈《石鼓歌》“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聖恩若許留太學,諸生講解得切磋。觀經鴻都尚填咽,坐見舉國來奔波”中的隱晦用法),以及現代文學為營造古雅氛圍的仿寫。

  5. 近義詞對比
    與“徘徊”相比,“逡巡”更強調因外界壓力或心理負擔産生的退縮;與“躊躇”相比,更具書面色彩和曆史語境感。

此詞在現代口語中幾乎消失,但在學術研究、古籍閱讀或文學創作中仍具重要價值。如需具體文獻例證,可進一步查詢《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逡廵

逡廵(qūn xún),通“屯”。該詞是一個動詞,表示行走或移動。它可以描述人或事物沿着特定路線或路徑前進或轉移。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逡(辶+川),共9畫。

廵(廴+巡),共13畫。

來源

逡廵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周禮·春官宗伯·樂器》中的記載。《釋名》稱:“逡,周禮名步行,廵,行道也。”意思是逡廵是古代周禮中所稱呼的行走或移動的方式。

繁體

逡廵的繁體字為「遁巡」。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逡廵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逡字在鐘鼎文中的形态為「彳辰」,而廵字在金文中的形态為「辶巡」。

例句

1. 他逡廵在山間,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

2. 這個村莊每年都會舉辦逡廵活動,吸引了很多遊客。

組詞

逡行、逡巡、逡迤、逡逡

近義詞

巡行、巡邏、徘徊、循環

反義詞

停留、駐足、待命、靜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