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遘閔 ”。1.遭遇憂患。《漢書·叙傳上》:“ 巨 ( 巨君 )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謡。” 顔師古 注:“遘,遇也。愍,憂也。”《漢書·叙傳下》:“遘閔既多,是用廢黜。” 顔師古 注:“遘,遇也;閔,病也。謂見病害甚衆也。” 晉 陸雲 《答兄平原》詩之五:“銜艱遘愍,困瘁殷憂。” 康有為 《<新學僞經考>叙錄》:“歲載四百,地猶中夏,蒙難遘閔,乃至此極,豈不異哉!”
(2).特指遭遇父母之喪。 晉 潘嶽 《楊仲武诔》:“子之遘閔,曾未齓髫。”
“遘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遭遇憂患
本義指遭遇不幸或困境,如《漢書·叙傳》中“遘閔既多,是用廢黜”,顔師古注“遘”為“遇”,“愍”為“憂”。
例:晉代陸雲《答兄平原》詩:“銜艱遘愍,困瘁殷憂。”
特指父母之喪
在特定語境下,專指遭遇父母去世的悲痛。如晉代潘嶽《楊仲武诔》提及“子之遘閔,曾未齓髫”,描述幼年喪親。
“遘”單獨使用時,還可表示“構成、造成”(通“構”),如王粲《七哀詩》“豺虎方遘患”,但此義項在“遘愍”中不適用。
“遘愍”多用于古代文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涉憂患或喪親。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常見于研究古典文學或曆史的場景。
《遘愍》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以下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彙。該詞為近義詞和反義詞。
《遘愍》意味着同情或憐憫。它描述了一種在看到他人的痛苦或困境時感到心生憐憫和同情的情感。
《遘愍》由“辶”和“忄”兩個部首組成。它共有13個筆畫。
《遘愍》最早出現在《玉篇》這本字典中。它是由普通話演變而來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化中,被廣泛應用于文學作品和日常用語中。
《遘愍》的繁體字為「遘憫」。
古代漢字的寫法多樣,但《遘愍》基本保持了現代寫法的形狀。
1. 他對失去親人的孩子感到非常遘愍。
2. 她看到那個流浪漢時,心中湧起一股遘愍之情。
遘勉(gòu miǎn):勉勵他人的行動,給予鼓勵和支持。
遘悲(gòu bēi):悲傷他人遭遇,對他人的不幸感到痛心。
憐憫、同情。
冷漠、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