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遘閔 ”。1.遭遇憂患。《漢書·叙傳上》:“ 巨 ( 巨君 )滔天而泯夏兮,考遘愍以行謡。” 顔師古 注:“遘,遇也。愍,憂也。”《漢書·叙傳下》:“遘閔既多,是用廢黜。” 顔師古 注:“遘,遇也;閔,病也。謂見病害甚衆也。” 晉 陸雲 《答兄平原》詩之五:“銜艱遘愍,困瘁殷憂。” 康有為 《<新學僞經考>叙錄》:“歲載四百,地猶中夏,蒙難遘閔,乃至此極,豈不異哉!”
(2).特指遭遇父母之喪。 晉 潘嶽 《楊仲武诔》:“子之遘閔,曾未齓髫。”
遘愍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兩個語素的結合:
組合義指“遭遇憂患困厄”,常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描述人物命運。例如《後漢書·皇後紀》用“遘愍既多”形容人生多艱,體現文言文對命運無常的慨歎。現代使用場景多見于學術研究、古文解析領域,如《王力古漢語字典》将其列為曆史語詞條目。
“遘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遭遇憂患
本義指遭遇不幸或困境,如《漢書·叙傳》中“遘閔既多,是用廢黜”,顔師古注“遘”為“遇”,“愍”為“憂”。
例:晉代陸雲《答兄平原》詩:“銜艱遘愍,困瘁殷憂。”
特指父母之喪
在特定語境下,專指遭遇父母去世的悲痛。如晉代潘嶽《楊仲武诔》提及“子之遘閔,曾未齓髫”,描述幼年喪親。
“遘”單獨使用時,還可表示“構成、造成”(通“構”),如王粲《七哀詩》“豺虎方遘患”,但此義項在“遘愍”中不適用。
“遘愍”多用于古代文獻,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涉憂患或喪親。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常見于研究古典文學或曆史的場景。
把式匠崩陷辯舌蔽蒙必然性伯英不撓戴面大帳碇泊洞幽察微坊廂繁奢風吹草動豐膺憤世疾俗賦歸赴舉瑰寶橫直驩嘗環紐幻設艱梗焦盡交悅京洛塵景山浸浴摎結羁望舉首奮臂客傳狂縱柳公權溜鈎子漫天掩地農耕瓢箪疲民清倫寝陋秋科權藉阙短色智燒利市廈屋神寳君生主詩家三昧適寝四洲騰馳鐵絙鐵官未可同日而語文過飾非下痿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