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叩阍的意思、叩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叩阍的解釋

[knock at official's gate to lodge complaint;go to the royal court to complain about one's wrong] 扣擊宮門,指官吏、百姓到朝廷訴冤

詳細解釋

吏民因冤屈等直接向朝廷申訴,謂之“叩閽”。《資治通鑒·唐昭宗大順元年》:“方且輕騎叩閽,頓首丹陛,訴姦回於陛下之扆座,納制敕於先帝之廟庭。” 明 陳汝元 《金蓮記·生離》:“麟愁鳳泣,弟兄固當叩閽;兔死狐悲,親戚亦宜伏闕。”《清史稿·聖祖紀一》:“ 鎮筸 諸生 李豐 等叩閽言 紅苗 殺6*人,有司不問。” 魯迅 《墳·看鏡有感》:“直到 康熙 初,争勝了,就教他做欽天監正去,則又叩阍以‘但知推步之理,不知推步之數’辭。”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叩阍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叩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曆史和法律文化内涵,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指古代百姓或臣子直接向朝廷、帝王申訴冤屈或陳請事宜的行為。"叩"意為敲擊、叩擊,"阍"原指宮門,合指敲擊宮門以達天聽,是古代直訴制度的一種體現。該行為被視為突破常規司法程式的非常申訴渠道(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1997年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二、曆史制度背景 叩阍制度源于周代"路鼓""肺石"之制,至明清發展為"叩阍"專稱。明代于午門外設"登聞鼓",清代則規定軍民冤案可至通政司或都察院呈訴,若遇駁回,方可"叩阍"(來源:《中國法制史》張晉藩主編,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史稿·刑法志》載:"其投廳擊鼓,或遇乘輿出郊,迎駕申訴者,名曰叩阍",可見其程式特殊性。

三、文化意涵與文學表現 該詞承載"民情上達"的政治理想,常見于史書與文學作品。如《史記·孝文本紀》載缇萦救父"上書詣阙",實為叩阍雛形;清代方苞《獄中雜記》揭露司法黑暗時,亦暗含對叩阍實效的批判(來源:《中國古代司法制度》陳光中著,2017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四、權威詞典釋義

  1. 《辭源》(修訂本): "阍,宮門。叩阍謂吏民因冤屈直接向朝廷申訴"(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2. 《古代漢語詞典》: "叩擊宮門,指向皇帝告狀"(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2版)。

五、著名曆史案例 康熙年間福建巡撫張伯行叩阍彈劾總督噶禮貪污案,經康熙帝親審後噶禮被革職,此案凸顯叩阍在清代監察體系中的作用(來源:《清史編年·康熙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

網絡擴展解釋

“叩阍”是中國古代司法制度中的特殊申訴方式,指平民或案件當事人直接向皇帝申冤。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義解析
    該詞由“叩”(敲擊)和“阍”(宮門)組成,字面意為“敲擊宮門”,實際是比喻吏民通過特定途徑向最高統治者申訴冤情。

  2. 曆史背景
    最早可追溯至《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叩阍者魯人也”的記載,宋代文獻已明确使用該詞。明代張自烈《正字通》定義:“凡吏民冤抑詣阙自訴者,曰叩阍”。

  3. 具體形式
    主要包括三種途徑:

    • 登聞鼓:在宮門外設鼓,擊鼓可直接上達天聽;
    • 邀車駕:皇帝出行時攔駕喊冤;
    • 匦函:設立匣子收集民間訴狀,如梁天監元年(502年)的公車府匦函制度。
  4. 實際運作
    并非真正敲擊宮門,而是通過制度化的申訴渠道向朝廷陳情。例如清代山西平定州村民王本源“獨力叩阍”,即通過官方程式成功申冤。

  5. 曆史意義
    作為古代司法救濟的特殊途徑,體現了皇權對司法終審權的掌控,但實際操作中因程式嚴格且風險高,案例相對較少。

别人正在浏覽...

白素抱一卑小犇命辯雪标容勃姑波衍糙糧城壕成天蠢堆堆蠢氣逮親大面得勝回朝頂棒頂燈地匣東胡東山謝氏鬥聳杜嘿恩府梵婀玲發隱豐熾鳳箫高密衮根車貫結瑰辭寒飙魧魚子荷杯荒淫建本緘情九班克昌空悄快談老氣橫秋鱗物林鐘角密洽慕嫪牛女溺嬰旁牌判若水火切合時宜若然神骓舍卻蛇蛻室迩人遙逝止途徑物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