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位低賤之臣。多用作自謙之詞。 漢 蔡邕 《胡公碑》:“唯我末臣,頑蔽無聞,仰慕羣賢,惡乎不及。”《左傳·襄公十八年》“曾臣 彪 将帥諸侯以讨焉” 晉 杜預 注:“曾臣,猶末臣。”《文選·顔延之<赭白馬賦>序》:“乃詔陪侍,奉述中旨,末臣庸蔽,敢同獻賦。” 呂延濟 注:“末臣, 延之 自謙也。”
“末臣”是古代漢語中的自謙詞,主要用于官員或下屬對自身地位的謙稱。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末臣”由“末”(末尾、次要)和“臣”(臣子)組成,字面意為“地位低微的臣子”,常用于自謙身份卑微或能力不足。例如漢蔡邕《胡公碑》中“唯我末臣,頑蔽無聞”即用此意。
2. 結構與用法分析
3. 曆史用例
4. 使用場景
多見于古代奏章、碑文、賦體等正式文體,體現等級制度下的禮儀規範。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可借用于仿古表達或文學創作。
5. 相關延伸
與“末将”“微臣”等詞類似,均屬古代職級制度中的自謙體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詳細注釋,可參考《胡公碑》《文選》等文獻。
末臣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其中,“末”由木字旁和末字頭組成,而“臣”由土旁和臣字頭構成。根據拆分部首和筆畫的規律,我們可以推斷出末臣的拆分部首分别為木和土,并且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這個詞語“末臣”來源于古代漢字,是由漢人創造和使用的。在古代,臣子是指效力于君主、有忠誠職責的人。而“末”一詞則表示結束、最後一個的意思。因此,末臣可以理解為在邦國最後一個效忠于君主的臣子。
在繁體字中,“末臣”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字形,沒有發生變化。
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末臣的古代寫法為「末臣」。
以下是末臣在句子中的使用示例:
1. 他是這個國家的末臣,忠誠而堅定地為君主效力。
2. 末臣這個詞出現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形容那些被留在國家最後的忠誠臣子。
除了末臣,還有幾個相關的詞語:
1. 末代:指某一朝代或某個時期的最後一代。
2. 末路:指事物發展到最後階段,形勢非常不利。
3. 臣民:指臣子和百姓,是君主統治下的人民。
與末臣相反的詞語是“君臣”,用來形容君主和臣子之間的關系。
綜上所述,“末臣”是指效忠于君主的最後一位臣子。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漢字,具有明确的含義和使用背景。我們還了解了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繁體字形态以及其它相關詞語的含義。希望這些信息能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末臣”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