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末臣的意思、末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末臣的解釋

地位低賤之臣。多用作自謙之詞。 漢 蔡邕 《胡公碑》:“唯我末臣,頑蔽無聞,仰慕羣賢,惡乎不及。”《左傳·襄公十八年》“曾臣 彪 将帥諸侯以讨焉” 晉 杜預 注:“曾臣,猶末臣。”《文選·顔延之<赭白馬賦>序》:“乃詔陪侍,奉述中旨,末臣庸蔽,敢同獻賦。” 呂延濟 注:“末臣, 延之 自謙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末臣(mò chén)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語境色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末臣”指地位卑微或資曆淺薄的臣子,常見于古代文獻與宗教典籍。詞義包含兩層内涵:

  1. 身份謙稱:臣子對君主、信徒對神明表達自我貶抑的稱謂,如《北鬥經》疏注中“末臣”用于道士奏告北鬥星君時的自謙。
  2. 等級隱喻:以“末”強調臣屬的末端位置,暗含權力結構中的從屬關系,如《漢語大詞典》釋為“微末之臣”,突顯政治階序。

二、結構分析 該詞屬偏正結構,“末”為形容詞性語素,表“微末、低等”;“臣”為核心名詞,本義指侍奉君主的官員。組合後形成身份限定的複合稱謂,語義重心落在“末”的修飾功能上。

三、文獻用例 道教典籍中“末臣”多用于科儀文書,例如《太上玄靈北鬥本命延生真經》載:“末臣某,謹奏為某乙……”,體現信徒在神明前的卑遜态度(《道藏》第11冊)。此用法延續至明清時期的齋醮文獻,成為固定格式用語。

四、語用功能 在曆史語境中,“末臣”具有禮儀性與符號性雙重功能:

  1. 禮儀程式:通過自我貶低維持對話雙方的尊卑秩序,符合傳統禮制中的“卑己尊人”原則。
  2. 身份建構:強化說話者在權力體系或信仰體系中的次級定位,具有穩定社會結構的作用。

(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版;《北鬥經注疏》道藏本;《中國古代官制研究》中華書局2005年版)

網絡擴展解釋

“末臣”是古代漢語中的自謙詞,主要用于官員或下屬對自身地位的謙稱。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末臣”由“末”(末尾、次要)和“臣”(臣子)組成,字面意為“地位低微的臣子”,常用于自謙身份卑微或能力不足。例如漢蔡邕《胡公碑》中“唯我末臣,頑蔽無聞”即用此意。

2. 結構與用法分析

3. 曆史用例

4. 使用場景
多見于古代奏章、碑文、賦體等正式文體,體現等級制度下的禮儀規範。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但可借用于仿古表達或文學創作。

5. 相關延伸
與“末将”“微臣”等詞類似,均屬古代職級制度中的自謙體系,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若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詳細注釋,可參考《胡公碑》《文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拜詞本府擯壓壁聽藏修剗伐常軌腸套疊抄報吹篪雕棠發腳婦教浮譚杠鈴呴偷候驿後章黃天霸絞缬緝兇絕後光前鞠花舉眼無親開叉筐筥況于愧怕靈宮流行性論辭洛橋茅蔔面面相看派購盤坐漂擺遷董撽遂且洩氣郁儴徉散妓沙盤飾混適願試陣瘦勁私榮素朝太丘道廣騰糅抟沙嚼蠟委遲圍壍污行現代漢語詞典線圈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