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nger] 姑且延長
苟延性命
謂勉強延續生命。 明 李贽 《代深有告文》:“念本院諸僧雖居山林曠野,而将就度日,不免懶散苟延,心雖不敢以遂非,性或偏護而祗悔。” 清 李漁 《玉搔頭·抗節》:“既然如此,我且苟延片刻,在家中待罪便了。” 魯迅 《而已集·小雜感》:“大儒的刺,一用則苟延了他自己的生命。”
“苟延”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苟延”指在困境或瀕臨終結的狀态下,勉強延續生存或維持現狀,常帶有消極色彩。例如形容生命垂危時“延續最後一點氣息”,或指在艱難環境中“苟且拖延時間”。
結構分析
使用場景
古代文獻中常見其用法,例如:
“苟延”常與“殘喘”連用為成語“苟延殘喘”,但單獨使用時更強調“勉強維持”的廣義狀态,不限于生命垂危的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文學作品的原始出處。
《苟延》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gǒuyán,常用于形容無法得到真正的生活滿足和提升的延續狀态。
《苟延》的拆分部首為艹和廴,它的總筆畫數為13。
《苟延》一詞最早出自明代楊慎《文心雕龍·無事節·節有節骨》:“火潛藏于草,沮洳深于滞澤。苟延益年,殃敗複集。”這裡指的是留連于瑣碎事務中而無所進取和發展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苟延》為「苟延」。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苟延》并沒有太大的變化。早期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筆畫數并未有質的變化。
1. 生活中的苟延讓我感到深深的失落。
2. 雖然臨近退休年齡,但他并沒有選擇苟延殘喘。
苟且、苟同、苟安、延遲、延伸、延期
苟活、苟存、苟且偷生
奮發、進取、提升、發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