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末歸本的意思、去末歸本的詳細解釋
去末歸本的解釋
舊指舍棄工商業,回到農業生産上去。《漢書·地理志下》:“ 信臣 ( 召信臣 )勸民農桑,去末歸本,郡以殷富。”
詞語分解
- 去的解釋 去 ù 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别處;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與“來”相對:去處。去路。去國。 距離,差别:相去不遠。 已過的,特指剛過去的一年:去年。去冬今春。 除掉,減掉:去掉。去皮。去勢(a. * ;b.動作
- 歸本的解釋 .謂返回農耕。《後漢書·章帝紀》:“流人欲歸本者,郡縣其實廪。”《晉書·郗鑒傳》:“百姓懷土,皆有歸本之心。”《新唐書·李襲譽傳》:“ 襲譽 為引 雷陂 水,築 句城塘 ,溉田八百頃,以盡地利,民多歸
網絡擴展解釋
“去末歸本”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主張舍棄工商業(末業),回歸農業(本業)以促進生産發展。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 拼音:qù mò guī běn
- 結構分析:“去”指舍棄,“末”代指工商業(古代視為非根本行業),“歸本”即回歸農業(古代視為立國之本)。
- 直譯:使百姓放棄工商業,從事農業生産。
- 引申義:強調重視基礎産業,調整經濟結構以穩固民生。
二、曆史背景
- 經濟政策:古代中國以農立國,統治者常通過抑制工商業來保障糧食生産和社會穩定。例如東漢章帝時期因災荒頻發,頒布政策“去末歸本”以恢複農業。
- 文獻記載:
- 《後漢書·章帝本紀》:“誠欲元元去末歸本。”
- 《漢書·地理志下》:“信臣勸民農桑,去末歸本,郡以殷富。”
三、使用場景
- 古代語境:多用于描述重農抑商的政策或治國理念。
- 現代引申:可比喻抓住問題核心(如“回歸本質”),但需注意其原義特指農業與工商業的關系。
四、相關辨析
- 近義詞:重農抑商、務本抑末
- 反義詞:農商并重、工商興國
- 注意:該成語帶有特定曆史背景,現代使用需結合語境,避免片面理解“末業”與“本業”的劃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後漢書》《漢書》等史料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去末歸本
去末歸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部分組成:去、末和歸本。
部首:去字的部首是厶部;末字的部首是木部;歸字的部首是彐部。
筆畫:去字有四畫;末字有五畫;歸字有12畫。
來源:《去末歸本》的意思是去除末尾的零碎,回歸根本。這個詞彙來源于古代文獻和典籍,用來形容一件事物或問題的核心部分。
繁體:《去末歸本》是繁體字形式,中文的繁體字在一些地區和文化中仍然被廣泛使用。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文獻中,漢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去末歸本的古代寫法可能會略有變化。然而,這個詞彙的意思和核心概念仍然相同。
例句:他強調企業管理要“去末歸本”,将注意力放在核心問題上,以提高工作效率。
組詞:歸根到底、本末倒置
近義詞:回歸本源、返璞歸真
反義詞:紛繁雜亂、不歸路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