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冷和暖。多指氣候。 晉 陶潛 《閑情賦》:“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詩·鄭風·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唐 孔穎達 疏:“仲春仲秋俱是晝夜等、溫涼中。”《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便見他一雙手高高兒的舉了一碗熬得透,滾得到不冷不熱、溫涼適中,可口兒的普洱茶來。”
(2).寒暖。借指生活情況。《文選·陸機<門有車馬客行>》:“拊膺攜客泣,掩淚叙溫涼。” 呂向 注:“叙别離之歲月。”《魏書·胡叟傳》:“ 祖思 習常,待 叟 不足, 叟 聊與叙溫涼,拂衣而出。”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冥迹》:“ 什 遂前,入就牀坐。其女在戶東立,與 什 叙溫涼。”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王蘭》:“其友 張 姓者,聞而省之,相見,話溫涼。”
“溫涼”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基本釋義
表示氣候的冷暖變化或適宜狀态,常用于描述天氣或環境溫度。例如晉代陶潛《閑情賦》中“嗟溫涼之異氣,或脫故而服新”,唐代孔穎達也提到春秋季節“晝夜等、溫涼中”。
引申用法
可指代事物的溫度屬性,如《兒女英雄傳》中“溫涼適中”的普洱茶,強調不冷不熱的舒適狀态。
象征意義
通過“寒暖”隱喻生活的順逆或人際關系的親疏。例如《魏書·胡叟傳》中“叙溫涼”表示寒暄問候,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中“叙溫涼”則體現人際交往中的情感表達。
文學化表達
清代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用“話溫涼”描述人物間的交流,進一步擴展了該詞的情感内涵。
部分資料提到“溫涼”與曆史政權“五涼”相關(如、5),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文獻,需謹慎參考。建議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義,優先考慮氣候與生活層面的解釋。
《溫涼》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溫暖而涼爽的,既有溫暖的感覺又不會感到悶熱。
《溫涼》的部首是「水」,筆畫數為12畫。
《溫涼》的來源較為簡單,是由形容詞「溫」和「涼」組合而成的,表示溫暖與涼爽的狀态。
《溫涼》的繁體字為「溫涼」。
在古代漢字中,「溫涼」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不同。例如在金文和篆書中,「溫涼」可能會有些變體,但基本意思仍然一緻。
1. 在這個溫涼的夏天,我喜歡在樹蔭下乘涼。
2. 這個房間的空調設置得正好,溫涼適宜。
3. 清晨的海風帶來了一絲絲的溫涼感,令人心曠神怡。
- 溫暖
- 溫和
- 溫馨
- 溫潤
- 涼爽
- 舒適
- 宜人
- 悠閑
- 愉快
- 涼爽舒適
- 寒冷
- 炎熱
- 悶熱
- 熱浪滾滾
- 炎夏
【别人正在浏覽】